血織「新疆棉」?中國再教育營的強迫勞動產業鏈疑雲

关于新疆拘留营,今年11月有两批爆炸性的外泄文件,分别是《纽约时报》的400多页内部文件,以及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取得的〈中国电文〉。在国际媒体的追踪报导中,发现有许多知名品牌都有使用新疆棉的疑虑。图为2012年新疆哈密的农夫在棉花田采集。 图/路透社

▌前篇:〈吐鲁番文件:新疆再教育营「机密外流」的释疑与突破〉

▌前篇:〈吐鲁番文件:新疆再教育营「机密外流」的释疑与突破〉

关于新疆拘留营,今年11月有两批爆炸性的外泄文件,分别是《纽约时报》披露的400多页内部文件,以及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取得的〈中国电文〉。这两批文件关于新疆穆斯林群体大规模拘禁的直接证据,「白纸黑字」地逐项证实过去中国政府矢口否认的恶行,更是外界了解新疆现况的可靠参照点。

外泄文件中,共计7页的〈吐鲁番市集中教育培训学校学员子女问答策略〉(以下简称为〈问答策略〉)一文,白纸黑字证实了外界对新疆拘留营目的的推论:强制拘留之后,执行思想上的「转化教育」及关乎生计劳动的「职业培训」。这份文件让我们对于后者的施行,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文中持续强调,政府一方面要治病般矫治「患者」的「错误思想」,另方面则需将被拘者转换为「有技术的劳动力」,成为「懂汉语、学法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政府「正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来疏通渠道,好让被拘留者「就地就业」,让他们的家庭脱离贫困。

外泄文件中,共计7页的〈吐鲁番市集中教育培训学校学员子女问答策略〉(以下简称为〈问答策略〉)一文,白纸黑字证实了外界对新疆拘留营目的的推论:强制拘留之后,执行思想上的「转化教育」及关乎生计劳动的「职业培训」。 图/美联社

政府一方面要治病般矫治「患者」的「错误思想」,另方面则需将被拘者转换为「有技术的劳动力」,成为「懂汉语、学法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美联社

十一月底由ICIJ披露的自治区机密电文(以下简称〈电文〉)也证实了这点,所有具备结业资格的「学员」,一律要再进入为期三至六个月不等的「职业技能提高班」,以强化职业技能(要点编号19)。

被拘留营视为有用的「技术知识」包括了法律规范、就业技能以及国/汉语,即〈电文〉中要求每天集中学习的「三学」(要点编号8)。此外,〈问答策略〉宣称在完成「职业培训」后的劳动力引介程序中,受拘留者仍保有选择性,只要符合「没有工作」与「愿意就业」两项条件,就可以参与政府的介绍就业。

〈电文〉中的指示,则要求各单位要「千方百计做好结业学员就业安置工作」(要点编号20),保证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可顺利就业,并且结业后全员列管一年(要点编号21)。

然而这即是外界仍有所疑虑之处:政府宣称「职业培训」完的被拘留者,可依意愿、自由选择政府引荐的工作机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换句话说,除了目前已有机关文件证实的强制拘留、强制接受集中教育外,中国政府是否还执行了强迫劳动?

然而这即是外界仍有所疑虑之处:政府宣称「职业培训」完的被拘留者,可依意愿、自由选择政府引荐的工作机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图为2019年中国官方对外释出新疆和田的成衣厂内,农夫参与服饰加工的工作。 图/中新社

▌强迫劳动与棉花产业的疑虑

就此,西方媒体最早由《纽约时报》提出疑虑,认为拘留营的「培训」很可能与政府疏通的劳动机会所强制挂钩,被拘留者将无法自主选择是否要参与劳动、劳动地点。其中,棉花—服饰制造产业链是首批被质疑可能涉及强制劳动的产业。

由中国异见人士所发起的民主倡议团体公民力量(Citizen Power Initiatives for China),在今夏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自治区政府近年积极促成纺织产业的垂直整合、吸引厂商至区内投资,促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穆斯林劳动力与纺织服装产业挂勾就业,再加上棉花从种植、采摘到加工,从纺织厂到成衣服饰生产,整个棉制品的产业网络错综复杂,且实证资讯不透明,因此来自新疆的棉产品中,哪些是经手于一般劳雇体系,哪些又来自具有强制劳动疑虑的拘留营体系,现阶段已难以区辨。

图为新疆和田的纺织「就业基地」。从纺织厂到成衣服饰生产,整个棉制品的产业网络错综复杂,且实证资讯不透明,来自新疆的棉产品中,哪些是经手于一般劳雇体系,哪些又来自具有强制劳动疑虑的拘留营体系,现阶段已难以区辨。 图/美联社

▌谁在使用新疆棉?

由于新疆的棉产量占中国总量的八成以上,外界因而对中国棉制品的劳动力来源表达疑虑,例如《ABC》及《BBC》在报导中点名了标榜使用新疆棉的无印良品、Uniqlo,《华尔街日报》则点名了H&M、Esprit、Adidas、GAP等著名品牌,在产品供应链中使用了有疑虑的供应商的棉产品。

根据非营利机构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针对新疆棉议题的追踪,Adidas、Nike、Uniqlo、Esprit、H&M、IKEA等品牌皆已对此做出回复。面对外界质疑,大多数品牌表示由于产业链分工的缘故,并没有直接位于新疆的合作供应商,但并不能确保更上游的次级供应商没有使用来自新疆的棉花,仅表示会针对各级棉花来源进行清查。

但其中几家已确认部分棉料来自新疆的品牌,如H&M、Adidas、IKEA,也强调其供应商都有通过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认证组织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的永续性认证,确保棉料生产过程符合国际劳工规范。

新疆的棉产量占中国总量的八成以上,外界因而对中国棉制品的劳动力来源表达疑虑。图为新疆莎车县的棉花产业工人。 图/欧新社

对此BCI发布了声明,表示了解公众的疑虑,但目前并仍无直接证据证实其认证厂家使用了强制劳力。然而,BCI理事会已决议针对新疆现况进行追踪与介入评估,计划于2020年一月前,缴交一份针对新疆现况的第三方分析报告,检视现有认证机制。并依据报告结果,修正现有认证机制,确保其棉花产品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最终BCI宣示,对新疆棉生产过程的清查,将会是该认证组织2020全年的工作重点。

简言之,目前有充足理由可怀疑拘留营「培训」出的「技术劳动力」,已被导入新疆的棉花纺织业,但尚未有直接证据可证实其劳资关系属强制劳动。无论有无(直接)使用新疆棉,各国际品牌皆已意识到此议题的严重性,并正逐步清查供应来源。

这样的「难以证实但有高度疑虑」的道德考量,也逐渐扩及其他产业,杯葛任何与新疆厂商有生意往来的公司的声浪也日渐扩大。以德国为例,《德国之声》已开始对在新疆投资,与中国监控设备产业合作的德国企业——福斯集团和西门子——报导施压;又如世界银行,尽管尚未有直接证据,其仍决定缩减在新疆的贷款项目,以避免不受监督的款项,流入有问题的「伙伴学校」。

《德国之声》已开始对在新疆投资,与中国监控设备产业合作的德国企业——福斯集团和西门子——报导施压。 图/路透社

▌有技术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事实上,全面抵制背后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

声称「职业培训」的强制拘留营,于2017年春季开始大量设置、运作,同一时期,新疆的政府文告与党政媒体,也出现一连串以「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关键词的政策宣传。该年4月,新疆自治区政府启动了喀什、和田地区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目的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十万人的转移与「吸纳安置」,政策执行似乎极其成功,仅2018年上半年间,两个地区就有近四万人被转移就业。此后转移工程也拓展到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为满足特定政策目标、以政府主导,针对特定对象安排跨区域就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不是新出现的政策工具,中国其他省份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实施过类似政策。

声称「职业培训」的强制拘留营,于2017年春季开始大量设置、运作,同一时期,新疆的政府文告与党政媒体,也出现一连串以「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关键词的政策宣传。图为当时开始推动政策时,中国官方释出的新疆纺织厂内工作状态。 图/中新社

但2017年新疆重启该政策的特殊之处,在于政策目的并不限于经济考量,还包括了反恐维稳。实施重点目标为少数民族的农牧民,并喊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口号,无独有偶,〈电文〉中关于营内「技能培训」的指令恰为「结业一批,就业一批」(要点编号20)。「富余劳动力」经「全员培训」后,由自治区国有企业和驻疆央企分批次接收,完成安置与就业,例如,自治区政府独资的新疆中泰集团是报导常出现的集团公司之一,其涉及安置劳动力的产业类型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棉纺、化工、能源、聚合物包装等。

这会是巧合吗?政府开始大量关押穆斯林群体,依〈问答策略〉中的目标,将被关押者转换为「有技术的劳动力」,在同一时间段内,国家也强势主导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种种资讯,都在在增强了外界对于新疆产业中存在强制劳动的疑虑。

「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否即是政府「强制劳动」政策的变异词?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这将是未来值得持续追踪的要点。

政府开始大量关押穆斯林群体,依〈问答策略〉中的目标,将被关押者转换为「有技术的劳动力」其涉及安置劳动力的产业类型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棉纺、化工、能源、聚合物包装等。新疆喀什的纺织厂内正在裁缝的女工。 图/中新社

▌过去相对「温和」的「严打」阶段

最后,《纽约时报》的泄漏文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点——陈全国「应收尽收」的政策思路,让我们得以由此出发,回头对照前几年陆续传出的,去极端化政策执行的新闻片段,归纳出一个政策收紧的动态图像。一个从严厉到更严厉,从针对个体到无差别拘捕的加压过程。

总部位于香港的凤凰卫视,旗下凤凰网于2015年所做的专题「新疆去极端化调查」,内容囊括多位县委书记、地方干部的专访,尽管观点仍不外于中国官方论述,但已是当时少有的、出自区外媒体的系列报导,即可作为官方论述趋势的一个参考。

但最有意思的一例,是《凤凰周刊》(同属凤凰卫视)记者与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疏附县委书记的访谈,颇具有对照性。受访的朱雪冰书记和记者的谈论主题,围绕在2014年呼应习近平新疆讲话(相关背景可参考《纽约时报》报导主文),而启动的「严打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的地方执行情况。

回头对照前几年陆续传出的,去极端化政策执行的新闻片段,归纳出一个政策收紧的动态图像。一个从严厉到更严厉,从针对个体到无差别拘捕的加压过程。乌鲁木齐清真寺外的中国武警。 图/路透社

谈到在「宗教氛围扭曲」下执行「严打」政策,朱书记认为工作量大、牵涉的人也多(当时「一体化联合作战平台」一类的数位监控工具尚未普及),因为不只要找出特定的非法活动人士,还要「做好家属的教育与转化工作」。无独有偶,小规模的再教育营也是在与此相近的时间段开始运作。

「会有误抓的可能吗?」当时政治氛围还容许刊出记者的追问。朱只屡屡强调甄别工作的重要性、官员会慎重地反复核查。并指出当时的工作重点,仍在于识别出国家认为有问题的特定人士,给予转化教育。然而,尽管安插了党政干部进入乡镇,每座村落设置八条不同的秘密通报管道,且将线报数量与年终考核挂钩,仍旧有政策宣传覆盖度、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于此,朱在访谈中点到为止地,说了句——对照当前的泄漏文件——意味深长的话:「具体怎么做,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这个当前看来相对「温和」的「严打」阶段,将伊斯兰思想描绘为病疫的修辞已开始浮现,然而基层干部似乎在政策执行面上,仍可保有一定的操作弹性。例如,朱屡屡提及要「充分信任少数民族干部」、「不要把所有人都推到对立面」云云。

「会有误抓的可能吗?」2015年朱雪冰受访当时,政治氛围还容许刊出记者的追问。图为2017年中国武警在新疆和田举办誓师大会。 图/法新社

▌政策收紧:从「不能冤枉人」到「应收尽收」

他甚至举了个当时的实际案例:「有个村里的支部书记一直干得很好,没想到前几个月,他的侄子参加跨国恐怖组织了……我们该怎么评定这个干部?……这样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好,不能冤枉一个好干部,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隐患。」该案例若出现在今日,依据ICIJ公开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平台”每日要情—第20期〉,标准处置程序将是「暂不能排除嫌疑的[涉恐嫌疑人],要集中培训」。

朱还提及当地的刑事治安案件,最多也不过是其他省份的十分之一,但中国社会公众往往有所预设地看待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现在到处受歧视。但这是1000多万人,如果把这个群体全部推到对立面,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维吾尔族人……有时候可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些需求,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

在岗位上的党干部各是怎么理解的呢?官方资料显示,受访当时,朱雪冰还兼任了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一职,而他的一位同为行署副专员的同事,正是《纽约时报》报导中,认为主政者应当「更好地了解维族传统」的王勇智。

「[维吾尔族]现在到处受歧视。但这是1000多万人,如果把这个群体全部推到对立面,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维吾尔族人……有时候可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些需求,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 图/路透社

显而易见地,隔年(2016)强硬派的陈全国主政新疆,被ICIJ称为「拘留营设计师」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朱海仑上任,一系列的政策趋势便不再容许「不能冤枉人」、「信任民族干部」、「不把人们全推到对立面」这类言论了。任何有嫌疑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份子皆未经审判甄别,在「应收尽收」的政治教条之下,全数纳入再教育营系统了。

《纽约时报》的披露报导中,日后转专任莎车县委书记的王勇智,配合了新的治疆方针,提高安全开支达13.7亿人民币,用于设置检查站和监视设备,但却在执行强制拘留政策的过程中,因试图软化上级要求、「打折扣」,甚至释放营中拘禁的七千余人,而在2018年被双开、立案调查。讽刺的是,这位当年仍主张要「详加甄别、充分信任」的书记朱雪冰,似乎做足了适当的思想调整,对上级政策做了与王勇智不同的选择,也在党政体系里扶摇直上。

事实上,当〈教育管理〉和〈问答策略〉这两份震惊世界的冷血文件,于2017年夏季在吐鲁番市发布、实施时,他已获升任,担任吐鲁番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执行着自治区政府「应收尽收」的要求。

「应收尽收」下,强迫劳动的血泪「新疆棉」,用来编织「中国梦」?图为新疆莎车县采收棉花的妇女。 图/欧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