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A股公司任性停牌成顽疾
资产管理业者认为,大陆监管机关对上市公司以「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为由的停牌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约束。图/中新社
新华社昨(24)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为应对股价急跌等压力,A股上市公司「一言不合就停牌」的现象层出不穷,即使监管机构颁布规定,但这困扰市场已久的顽疾似仍未根治。
文章指出,股票停复牌本是上市公司的常见业务,也是其基本权利之一,但在A股市场,停牌随意性过大已成顽疾之一。
评论指出,2015年6月中旬A股出现罕见异常波动,「千股跌停」与「千股停牌」同现,大规模停牌也导致抛售压力流向尚在交易的股票,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下跌压力。
针对此一乱象,沪深交易所于去年5月颁布新规,对上市公司停复牌行为进行规范。不过,这一顽疾似乎并未因此根治。停牌程序不规范、停牌时间过长,以及停牌期间资讯披露不充分等现象屡见不鲜。
事实上,部分上市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理由,最终多是「虚晃一招」。这也成为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复牌后遭遇跌停的主要原因。文章称,以3月21日起停牌的神州数码为例,7月18日公司公告称,交易各方未能在核心交易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经协商决定终止交易。该公司复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短短4个交易日股价就重挫近3成。
北京品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仇彦英认为,尽管监管机构「审慎启动停牌、严控停牌时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上市公司以「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为由的停牌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约束。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则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的随意停牌,亦引发市场对要约收购制度有效性的担忧。
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以控制权为目的的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若以「突击」筹划重组并停牌的方式进行反制,不仅会限制公众股东的交易权,也将导致收购方成本大幅增加。即使事后被证明是「假重组」,对控股股东的处罚如隔靴搔痒。
评论强调,这些制度缺陷若不能尽快弥补,对于收购方以及中小股东而言非常不公平,要约收购制度也将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