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迎接市场化 拥抱新周期

前不久,国务院通过《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可以说,“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有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对此,业内人士也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意志坚定,且要有足够信心去推动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产业发展路线已达成共识 “从油井油箱”还需进一步明确

“国务院通过《规划》,对我国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会提振产业创新发展的信心,特别是‘新四化’转型的信心。”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看来,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新10年发展规划,意味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包括电动化、智能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产业本身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是荣誉也是担当。”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十四五”期间,全球的汽车产业、企业,如大众等“百年老店”都在转型。中国在此时出台针对未来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非常及时,也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中汽中心政府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李万里也表示,《规划》明确了下一个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大,这些国家都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也让行业看到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争论已经逐渐有了共识,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多年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终是有争论的,包括技术路线、发展速度、政策支持力度燃油车退出时间等各个方面。“这不奇怪,新兴战略产业要发展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争论在所难免。”在他看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业内外对新能源汽车的争论已经没那么大了,消费者对于安全性和续驶里程的担忧也减轻了,对于造车势力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声音称,“使用强度较高的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等,其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已优于燃油车,这些变化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表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家已经达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节能汽车要实现混动化的共识。

李万里强调,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之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很大原因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不是汽车业一个产业能完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行业的变革。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较清晰的脉络,但对能源行业在今后若干年间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十分清晰。从能源到汽车实际上是“从油井到油箱”,再“从油箱到车轮”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油箱到车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脉络已经明确,但“从油井到油箱”还需进一步明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曾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31%,到2030年则要达到50%。若增加20%的份额,水电核电发电的发展潜力是多少?可再生能源分担的发电指标可达到怎样的水平?还不是很清晰。“我们在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际,也必须考虑纯电动汽车用的电是怎么来的,其中水电、核电、可再生电能占多大比例,能否达到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目的,能源部门应给出明确回应。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意义。”李万里如是说。

■即将从培育期进入快速发展期 要抓住市场化发展关键机遇期

付于武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要明确方向,坚定不移。“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不要有任何犹豫。”他说。第二,对当前所处的地位有明确的认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在电动化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也有一定的市场、制度优势。付于武指出:“我们在对电动汽车的科技规律的掌握上已经具备优势,因此一定要有自信。”第三,当前,整个产业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既是龙头产业,又是支柱地位,新能源汽车更承担着重要责任。“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汽车人要有担当,要有更好的表现。”付于武说。

为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业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已经发布,其中,对电动化发展做了比较完整的描述,包括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要占到我国汽车总产销量的20%,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体量。付于武认为:“按照3000万辆的产销量来计算,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600万辆,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从全球来看,这个市场规模也是最大的。”王秉刚也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发展期,产业链要做好部署,不能错过机会。“经过近10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过以政策激励为导向的培育期,来到了典型的新兴产业S型曲线的转折点,从政策为主进入市场导向为主的新发展周期,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王秉刚说,“虽然汽车产业今年受到整体经济情况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这其中的发展机会也显露出来。不过,目前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只关注到了整车厂,没有看到背后巨大的产业链,这是非常大的发展机会。”

在业内人士看来,“十四五”期间或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期,各方将在市场化竞争中迎来真正的考验。

■竞争引起的结构调整将会加速 核心技术仍是产业发展关键所在

“特斯拉在中国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产销量迅速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产销量也在持续提升,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信心也在增强,这都是让人感到高兴的变化。”安庆衡进一步强调,国务院通过《规划》,足见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我们不必太在意《规划》中提出的具体指标,20%的占有率是政府的期待,但最后还得由市场决定。”他说。

市场决定的时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安庆衡认为,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必然,“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今年已经有所显现,如多家造车新势力的集体“暴雷”。虽然今年的行业调整有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真正迈入市场化发展之后,这种因竞争带来的结构调整将不可避免,甚至会调整得更快。

另外,核心技术仍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王秉刚强调,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布局要兼顾技术进步与市场需要。在他看来,动力电池技术要具有多样性,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型、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应用上可以分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类,这三种电池对性能、寿命、成本的要求都要有区别,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电池的类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掌握关键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应对,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也是“十四五”期间,市场化发展对产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本报记者 王金玉 《 中国汽车报 》(2020-12-07  0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