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转型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广东近年来积极探索破解传统能源依赖、转型新兴能源的路径,大力推广风电、太阳能、核能、氢能等绿色能源应用,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追风逐日”谋能源转型
近年来,广东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明显,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今年9月份,在广东汕尾,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据介绍,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同时,该项目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
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场调研了解到,“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该项目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既保障了整个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提高了养殖效率。根据汕尾市规划,随着汕尾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
在广东江门,广东首个交能融合“近零碳”新能源特色服务区——佛开高速址山服务区(北区)日前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该项目通过融合“分布式光伏+户用储能+直流设备+柔性充电桩”的先进技术,优先利用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实现了区域级的能源替代,降低了碳排放和能源成本。
除了风电和光伏,广东的氢能产业及应用也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广东入选首批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今年10月份,广东启动了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沿线加氢站建设项目,该项目大力推动与茂名、江门开平加氢站合作建设,打通广湛氢能交通和物流瓶颈,加快广湛沿线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氢能圈的步伐。该项目计划投入运营500辆4.5吨和10辆49吨燃料电池冷藏车,初步形成广湛高速沿线与珠三角地区氢能冷链物流网络。
在探索能源转型的路上,广东提出将着眼“强链补链延链”,在全国首次推动远海风电基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依托阳江三山岛超大规模海上风电海陆一体直流输电等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并进一步巩固扩大新型储能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氢能、光伏、核能、智能电网产业和生态链。
新能源产业应用快马加鞭
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调整的同时,广东还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领域不断推动能源转型的应用创新。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广东充电设施的普及建设发展迅速。今年1到11月,南方电网新能源汽车统一充电服务平台“顺易充”充换电量同比增长30%,单日最高充电量突破700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今年4月底,深圳市超级充电站数量首次超过传统加油站数量,预计年底将累计建设1000座。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鸣说,深圳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超过28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市已构建起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崛起的同时,广东还在新型储能领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多技术路线验证示范项目佛山南海储能电站、南方区域首个海上风电配套储能项目阳江峡安储能电站等大型电网侧储能项目在广东省相继投产。
据广东省能源局介绍,2023年,广东新增新型储能装机89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60万千瓦。广东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广东省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将超过33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300万千瓦的建设目标。
在做好新能源配套应用的过程中,广东还充分重视产业与数字化的创新融合。在深圳,虚拟电厂的发展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套创新的能源管理系统,虚拟电厂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以协议的方式对散落在终端用户的充电、空调、照明、储能等电力负荷资源进行调控,实现峰谷之间的平衡。目前,深圳虚拟电厂已接入充电桩、楼宇空调、光伏等9类超过5.5万个可调负荷资源,总容量逾310万千瓦。
据南方电网统计,截至11月,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累计接入虚拟电厂运营商56家,组织开展精准响应超百次,为各虚拟电厂运营商带来经济收益约1801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7亿元。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东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储能电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其中,比亚迪、亿纬锂能、华为数字能源等龙头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使用,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2023年,广东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超8000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首。
在业内专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具备天然的资源禀赋。“从一块钢板开始,到整台新能源汽车下线,1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这背后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产业集群、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
根据《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前,广东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等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用、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25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涉及的发电装机规模约1443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800亿立方米,供氢能力超10万吨。
展望未来,广东省能源咨询规划研究中心专家许文强建议,广东要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转化平台,加快建设港深莞、广佛、澳珠三个创新极点以及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