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评机构后知后觉 未能预测矽谷银行危机
矽谷银行与标志银行在短短时间出现崩倒,引发债券持有人忧心是否将面临惨重损失。至逾未投保的存户更害怕,如果没有金融监管机构介入,存款是否将血本无归。
这两家银行在危机爆发前,都曾获得信评机构给予的高度评等。穆迪直到上周才对矽谷银行提出降等威胁,不过此举吓坏了存户,导致该银行发生疯狂挤兑,并为之后的倒闭种下祸根。
信评机构过去经常遭到华尔街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诟病,特别是它未能在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前发布预警。
批评人士指出,信评公司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因为前者的商业模式主要由接受评比的企业付费。但也有部分业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倒闭可能在很短时间发生,因此想要即时侦测确实有其难度。
Whalen Global Advisors董事长华伦(Christopher Whalen)认为,信评机构需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他表示这些公司之无法赶上时代需求,是因为太过官僚,他解释「降级的程序就过于繁琐而缺乏效率。」
投资者与存户多倚赖标普与穆迪等信评机构来评估公司偿还资金的能力。其中信评业者对于金融机构的评比,主要在于判断债务与存款的信用品质,以协助债券持有人与顾客对银行进行判断。
在过去某些情况,投资人与发债者抱怨信评公司对于它们评比的债务太过严苛。举例来说,如果对银行的问题太早提出警告,恐让存户感到惊慌,甚至将引发银行倒闭。但若太晚提出警告,也会让顾客与投资者对於潜在损失毫无所悉。
美国银行业发生动荡的几个月前,标普曾发布一份2023年全球银行前景报告,声称美国银行业体质良好、风险也在下滑。此外穆迪在年度报告中,也对北美银行业前景展望给予稳定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