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雨青/擇偶,尋我
图/Betty est Partout
男婚女嫁,新世代青年早抛诸脑后的旧观念,六年级中生代的我,年轻时尚难以摆脱它的笼罩。
犹记得适婚龄段,亲友无不热心推销条件不错的异性,基于好奇,或本于根柢的女嫁观,我几乎来者不拒,却屡屡败兴而返。
家人,是我频频挫败的主因。原本相谈融洽,一旦听及我有位啃老失业的手足,立马住嘴,屡试不爽。有的结束交谈,下回见面遥遥无期,有的寄予同情,好言相慰有朝一日定可找到接纳我家人的对象,隐言是「那绝对不是他」。对此,先是埋怨,怨他们势利、条件论,也怨家人不争气,无法令对方认同。多次后我竟不觉产生宿命般的念头:家人不好只得认命,被人嫌弃是我活该。
多么吊诡的转变。当我有怨,表示我对他们抱持的观念无法苟同,但残酷的是,他们只不过力行落实普世认定的理想婚嫁观「门当户对」,其中的「当对」势必扩及家庭成员。当我认命,等于妥协这种不平等对待,因为没有人出生可以选择家人。
曾经,有一对象得知我的家庭状况,向我坦承他有位罹患轻度精神疾病的姊姊,话语间仿佛松口气,继而说出:「这样也好,可以彼此理解,相互取暖。」先前惨遭多次拒绝,听到这番话,我当感激涕零,终于觅得同理人,境遇相近,心意相贴。事实不然,我与昔日那些条件论者反应无二,「你可以找到更适合的,但不是我」。当下闪念绝非同他那种相怜的共感,而是双方家庭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家人,未来面临的挑战与负担将是加乘的,怎能不逃?
拒绝,正是害怕对方家人惹事、添麻烦。试问这样的我,凭什么怨怼那些曾经拒绝我的人?不可否认,依循世俗认可的观念行事,看似安全又有大众背书,成功有迹可循,失败也不乏殷鉴,大大降低突发意外与过程中衍生的麻烦,何乐不为?但是,这种俗成观念也适用于自己吗?按照大众约定认同的标准行事没有错,只是把自己小看,视作芸芸众生之一,埋藏自身原有的独特性,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对象,适合哪种对象,似乎懒得去思考也变得不重要,眼里只剩世俗条件。
若此,无论是我抑或那些对象,我们一致被社会既定的观念套牢,深陷某种思维框架中,乍看安全无虞,实质框限自己于世俗价值的牢笼而浑然不知。况且,那些被视为问题人物及其共苦的家人就活该被牺牲,失去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意识到框架招致的可怕效应,此后不再漫漫找寻婚配对象,转而寻找自我,思索觅伴的动机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