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竟是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醫推估全台有60患者
北医附医儿科部主治医师简睦旼(右3)、小儿外科主任黄富焕(左3)及新生儿加护病房主任苏一宇(左2)率领的团队携手合作,让新生儿顺利脱险。图/北医附医提供
新生儿溢奶很常见,但反复溢奶,恐导致健康危机。北医附医日前收治一名刚满月男婴,溢吐奶超过一周,经诊断罹患「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且由于电解质不平衡,出现代谢性碱血症,导致心肺功能抑制,经手术后脱离险境。医师提醒,婴儿长期溢吐奶,恐造成低血钠、低血钾等状况,严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家长不可不慎。
病人主治医师、北医附医儿科部主治医师简睦旼说,男婴通常在进食半小时后溢吐奶,且每次都吐得很用力,但并未影响男婴口欲,呕吐后仍想进食,因此怀疑是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经超音波检查发现,男婴胃部幽门肥厚,胃中也有无法顺利通过的奶水,确诊为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
后经抽血检测,发现男婴的血液电解质不平衡,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且血液酸碱异常,呈现「代谢性碱血症」,且因呕吐,出现轻微的吸入性肺炎;男婴转至新生儿加护病房后,医护人员给予脱水矫正、电解质补充,经过积极输液,男婴病况转趋稳定,进而接受手术治疗。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主要影响婴儿胃部出口(即幽门),因幽门肌肉异常增厚,食物无法顺利进入小肠,反复出现溢吐奶。简睦旼表示,据统计,台湾每1000名婴儿中约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儿13.5万人推估,全台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的患者超过60人,且男婴比例高于女婴。
婴幼儿溢吐奶是常见情形。简睦旼表示,80%婴儿溢吐奶发生在下食道括约肌自发性放松期间,当胃部装满奶水或食物,即会诱发自发性放松;尖峰期约是婴儿4个月大时,41至67%的健康4个月婴儿,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个月大时会明显减少,12至14个月时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建议家长若发现吐奶情况或频率异常,应尽快就医。
北医附医小儿外科主任黄富焕说,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症主要以幽门肌肉切开手术治疗,可依病人状况选择传统开腹或微创腹腔镜方式;以前述名男婴为例,考量腹腔镜手术充气过程可能让男婴受影响的心肺功能再次恶化,因此采取传统开腹方式,男婴术后6小时即开始进食,逐步恢复到原先进食量,术后第4天出院,门诊追踪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