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谁人知 花莲慈济开讲

冠心病卫教团队慈济大学助理教授谢美玲(左五)与心脏内科医师王惠生(右三)、急诊医师徐子恒(左二)、护理长陈建皓(右)、营养师郑颖倢(左)、药师魏宏宇(左三)与物理治疗师吴慧芬(右四)透过互动式卫教,与民众一起预防心血管疾病。(王志伟摄)

「医生说我心脏很大颗,是不是代表心脏很有力?」花莲慈济医院心脏内科医师杨秋芬在「『心』事谁人知」健康讲座一开场就请民众想像,当我们力气太小、搬不动重物时,会想把自己肌肉练壮一点,心脏肥大的概念也是这样,当心脏正常跳动却无法供应全身血流所需,心脏的肌肉就会愈来愈肥,希望满足身体的需求;但再怎么强壮的肌肉都有极限,当心脏到达极限,就会进入「心脏衰竭」,就像得了心脏的癌症一样,心脏慢慢失去功能。

杨秋芬说,心脏衰竭是个结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贫血、心肌梗塞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老化确实会有心脏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现心脏衰竭的「累、喘、肿、咳嗽」症状。

日常活动评估衰竭程度

杨秋芬表示,从日常生活可以约略评估心脏衰竭的严重度,爬楼梯、扫地会喘为「第2级」,刷牙会喘为「第3级」,坐着会喘就是「第4级」。走路活动就会喘,代表血液供应不太够,下肢会有点水肿,晚上睡不好一直起来尿尿,这些都有可能是心脏衰竭的表现,如果有观察到这些表现就应该就医检查。

杨秋芬表示,轻微的心脏衰竭可透过药物、调整生活型态来治疗,但如果是心室扩大且增厚、心脏腔室的收缩呈现不协调状态,就需要装置心脏节律器治疗;如果是瓣膜的问题,可能有必要做手术修补,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心脏衰竭。

药物治疗搭配饮食控制

杨秋芬说,疾病是可以稳定控制的,建议病友日常饮食应避免吃太咸的食物,才不会增加身体负荷,同时接受心脏复健治疗,安排合适的运动训练项目并做好体重管理,有机会使疲乏无力失去弹性的心脏恢复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发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质。切记,遵守低糖、低盐、少油的「粗茶淡饭」饮食原则。

心血管疾病牵涉许多共病,是相当复杂的疾病,需要跨领域合作整合照顾。在讲座中,冠心病卫教团队慈济大学助理教授谢美玲与心脏内科医师王惠生、急诊医师徐子恒、护理长陈建皓、营养师郑颖倢、药师魏宏宇与物理治疗师吴慧芬透过互动式卫教,与民众一起预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