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全球AI大戏 台湾要有赢的策略
AI(人工智慧)的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但是与过去的硬体制造与软体开发不完全相同的是,AI的特点在于如何教会机器、以类似人的方式去思考,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AI的范畴实在太过于广泛,花再多时间也不可能一一涵盖,因此找到自己可以发展的AI领域,透过有系统的架构分析、去芜存菁,才有办法理出还值得我们急起直追、努力投入资源的目标。
年轻人求教于年老的智者:「如何才能成功?」老人:「成功来自于好的判断力。」
「如何培养好的判断力?」年轻人问。老人:「好的判断力需要经验」。「
那么经验要从何而来?」年轻人追问。老人沉吟:「来自错误的判断......」这个源自西方的老笑话,其实某种程度也大概说明了AI的本质与问题。
判断这件事,正是AI的关键。去年一名欧美摄影师在IG上PO出一张照片,没想到意外地收到了很多代表按赞的「爱心」,他相当不解,为何一张收割机在夜间灯光下收割棉花田的照片,会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后来真相大白,原来多数人都以为他PO的是一张热门演唱会的照片,因为上头有灯光、大型机具,下面还有圆型的一颗颗人头(其实是棉花),如果只是惊鸿一瞥地猛一看,多数人都会被搞混。如果这件事情用于AI的发展,训练机器看懂照片或是辨识物体,本身就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Training)。
以此来看,如何在我们身边,找到自己熟悉的产业或是掌握度高的事物,去思索在其中发展AI的空间,理论上成功机率会是比较大的。例如,台湾有全民健保、累积了一大堆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可以被取用,那么用以发展预防式AI医疗装置,可能就有一点空间。另外,台湾人可能不见得很会「创造」,却很懂「制造」,电子业代工了这么些年,总有些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眉角」,对于AI用于制造大有帮助。
不过目前为止,我们的产业扶植策略,似乎还有点发散。鼓励是很多,但该在何时收敛却有点模糊。就以汽车制造来举例,A组团队发展的是小汽车引擎,B组则是专攻大卡车变速箱,C组强项是超跑的车体制造,D组则是越野车的轮胎专家。如果这样整合起来,那不知道可以变出一部什么东西?鼓励发展当然是好事,但要有赢的策略,万箭齐发弄不好会变成乱枪打鸟,那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