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兩岸通水 生物多樣性、水資源韌性藏危機
在金门捕获的红鳍鲌(总统鱼),个头相当大。图/陈光耀提供
红鳍鲌随大陆原水进入金门水域,不但造成金门保育鱼种「大鳞梅氏鳊」生存危机,也再次为台湾生物多样性拉响警报;这次事件除了凸显两岸通水缺乏周密的生态安全思维,更让人担心金门高度依赖陆水,而不思建立在地水资源韧性的潜在危机。
金门因降雨不平均,加上气候变迁催化,枯旱频率提高,不得不从大陆引水。
而通水六年来,陆水已占金门自来水厂日常供水总量的八成二,民生用水依靠地下水的占比逐年下降,从开通初期的六成八降至仅百分之五,金门人更能放心饮用水,也能涵养地下水。
但高度依赖陆水,恐让金门忽略改善水资源韧性的重要性,例如引陆水至今,金门地区湖库水的取水比率从百分之卅降至百分之六点七,不但未能有效利用在地水资源,也不符合当初县府向中央提出的自有水源占比七成、陆水占三成的原则;也因为水花钱买就有,自然更不太在意湖库浚深、水源区保护、施做保水设施等永续在地水资源的多元作为。
从生态角度观之,当年应预知越域引水有可能夹带鱼苗、鱼卵到金门,但过滤原水的滤网设计成了破口,甚至在枯旱期间为了抢救湖泊、水库濒危的生态,引进的陆水直接排入湖库「救命」,造成外来鱼种登堂入室,族群繁衍恐将失控,要靠日后的人为移除手段,将是耗费心力又花大钱的一笔开销。
此外,红鳍鲌其实在台湾本岛是原生种,到了离岛金门,却成了威胁弱势鱼种的外来种,但多年来,民众完全没意识到这般「一国两种」的情况,也不见政府在本岛与离岛之间撒下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安全网。政府亡羊补牢,不能再错过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