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政府該做的事 確保移工合理工作權

许多移工因为低落的工作环境而逃逸,想返乡却面临各种障碍。示意图,非新闻当事人。记者季相儒/摄影

每次谈到失联移工,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先谴责移工,再来怪罪执法不力,但付出高额仲介费来台赚钱的这群移工会逃逸,政府最该做的应非如何防范逃跑,而是确保他们合理的工作权。无奈政府防堵问题总是直线思考,难以治本。

我国失联移工人数从二○二一年的五万五千多人攀升到今年八月的八万八千多人,新冠肺炎期间遣返不易、缺工持续扩大虽是主因,但失联移工骤增,移民署三度推动「扩大逾期停(居)留外来人口自行到案专案」难辞其咎;原本应是鼓励失联移工自行投案「仅此一次」的机会,却在反复政策中,让政府成了「放羊的孩子」。

为了压低「攀升的数字」,行政院前院长苏贞昌想展现魄力,喊出「查处五万」目标已是「饮鸩止渴1.0」,随着苏请辞,政府担心引起高度依赖失联移工的农业或工厂反弹,又不能无所作为,于是参考日韩提高五倍罚锾,结果造成移工不愿自首、遣返程序冗长,失联移工二度失联,此为「饮鸩止渴2.0」。

面对收容所暴增,内政部提出解方是「调度人力、加速遣返」,却忽略能动用的人力早已吃紧,短期内有必要调整上述「饮鸩止渴」策略。若有决心治本,政院必须正视失联移工攀升涉及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劳动条件、雇主与仲介管理、观光政策等面向,事涉劳动部、交通部、外交部等机关权责及各式法令,需要跨部会合作强化源头管理机制。

许多失联移工进入犯罪市场,甚至有集团化趋势,确实是不可小觑的治安隐忧,却不该忽视有更多移工其实是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被迫逃离。

「就地合法」始终是失联移工的解方之一,在我国缺工严峻的现在,如何制定筛滤标准,区分无犯罪纪录、合理原因失联,并重新于境内进行合法聘雇,回归劳动市场,甚至优先作为雇主优先递补的人选,以快速补足缺工人力不足,需要政府提出正确解方及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