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浮沉的桃樂絲:同志偶像茱蒂.嘉蘭,激勵人心的坎坷演藝路

左为茱蒂.嘉兰1939年《绿野仙踪》饰演主角桃乐丝的扮相,右为茱蒂.嘉兰1967年摄于纽约皇家歌剧院。 图/美联社

「我的歌是唱给所有人听的!」(I sing to people!)——茱蒂.嘉兰

10月是台湾同志大游行固定举办月份,若在美国,游行多半办在6月同志骄傲月,这也是自1969年石墙暴动之后,开始年年举办以兹庆贺与纪念同志族群的盛大活动。因此,本文将谈论一位同志圈的经典偶像,她与同志的连结、她的生涯。

她在16岁时,以《绿野仙踪》当中〈Over the Rainbow〉一曲,温暖了许多时代民众的心;她也是同志圈中最受爱戴的人物,她演绎的《绿野仙踪》主角桃乐丝与多位被社会边缘化的角色成为朋友,同志们此后也以彩虹作为象征,还以「桃乐丝的朋友」(friend of Dorothy)一词,作为表述彼此身分的说法。

她的歌声、笑容、热情感染了无数的同志族群,在圈内被视为女神。然而,她的感情生涯,却因无数的错恋而承受身心痛苦。她是好莱坞最闪耀的明星之一,也是坎坷不幸的女人。乍看之下,她如仙杜瑞拉般拥有了一切,从另一面来看,她也一无所有。在星光闪烁的背后,却是满腹的辛酸与悲愁。

她是茱蒂.嘉兰(Judy Garland)。

茱蒂.嘉兰1939年拍摄的《绿野仙踪》,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少女明星。 图/美联社

▌同志偶像与石墙暴动

西元1969年6月22日,才刚满47岁不到一个月的茱蒂.嘉兰因为滥用药物暴毙身亡,就此殒落。一周后,许多茱蒂.嘉兰的粉丝出席了6月27日葬礼,向偶像告别。《时代》杂志报导指出,当年有多达2万1,000人来瞻仰茱蒂.嘉兰的仪容,观礼人群挤满了曼哈顿上东区的街道。灵柩中,茱蒂.嘉兰的遗体穿着她第五次婚礼的礼服。

隔日,6月28日,被视为美国同志运动开端的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酒吧爆发。出于时间上的巧合,这半世纪以来,有些说法会把二个事件连接在一起,认为茱蒂.嘉兰的死点燃了同志族群的情绪,对体制的宣示反抗。

美国作家与记者Charles Kaiser在1997年出版《The Gay Metropolis》提出,茱蒂.嘉兰的同志粉丝们在纽约上东区为偶像守灵,群众悲伤的情绪,加上面对警方的威逼迫害,导致了石墙暴动发生。2015年,Roland Emmerich执导的电影《石墙风暴》(Stonewall),也重述茱蒂.嘉兰过世导致石墙暴动的观点。

2017年,美国乐团The Magnetic Fields的歌曲〈69: Judy Garland〉,进一步传递茱蒂.嘉兰在石墙运动中扮演的救世主神话。歌词写到:

One day after the funeral

Stones flew over the Stonewall

Judy Garland

Halfway through her tell-all memoirs

Who flew up into the stars?

Judy Garland

Judy Garland set us free

当然,这个说法也被另一派人士驳斥,像是石墙运动领导人之一的Thomas Lanigan-Schmidt,认为不应该把茱蒂.嘉兰之死看作导致事件发生的单一主因。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激励同志族群争取平群、迈步向前的精神领袖地位。

1969年6月26日,数千民众聚集在纽约东81街,想一睹茱蒂.嘉兰的遗容。 图/美联社

文化领域资深记者Barry Walters曾经在LGBTQ刊物《The Advocate》上,把茱蒂.嘉兰比喻为「同性恋者的艾维斯」(the Elvis for homosexuals,艾维斯为巨星猫王本名),她代表了情感的解放,体现一个女人如何努力摆脱现实生活束缚、勇敢追求爱情,但是在过程中不断跌到、不断被击败,她的坎坷际遇也反映了万千同志粉丝们的心境,让他们感同身受。尽管活着很痛,但茱蒂.嘉兰仍借着歌曲传唱战胜命运的信仰,鼓励着压抑受苦的同志歌迷勇敢向前迈进。

茱蒂.嘉兰成为同志偶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她悲剧的一生。这些悲惨、苦痛,激起了同志族群们身为少数受迫者的同理共感。在异性恋霸权当道的社会环境下,身为性少数的同志们必须否定真实自我,假装成异性「正常人 」。这种牺牲自己作为被爱的代价,本身是致命的交易。隐藏真实性向、过着双重生活,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亲子、婚姻、友情——还有自我价值被恐同社会彻底剥夺的道德惩罚。

英国酷儿理论学者Richard Dyer 在《Heavenly Bodies: Film Stars and Society》一书提到茱蒂.嘉兰的同志偶像地位,可以从她个人的负面形象来剖析:由巅峰坠落谷底、由影坛大明星变成问题人物,不再能适应好莱坞主流生态,就好像同志们的生涯历程一样,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同志粉丝们从茱蒂.嘉兰个人形象的「不正常」,感受并投射自己的感情。他引述一位不具名同志的来信,描述同志们透过集结参加与茱蒂.嘉兰相关的活动,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同性恋身份,并暂时从体制压抑中得到性别枷锁的解放。

流行文化研究者Brian Currid在〈Judy Garland's American Drag〉文中提出,茱蒂.嘉兰于1954年主演的《星海浮沉录》(A Star Is Born),是她跃升为同志偶像的关键。该片除了由知名同志导演乔治.丘克(George Cukor)执导之外,Currid指出,在《星海浮沉录》制作的年代,美国刚好面临电影制片产业衰退、电视兴起、麦卡锡主义当道等趋势。这一时期的反共和反同性恋情绪使得许多同志人士被排挤和边缘化,社会和政治都加剧了对同志的偏见和歧视。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茱蒂.嘉兰的影响力此时反而开始强化,她成为同志群体的精神象征,除了她与好莱坞片厂/威权体制的抗争、不符合好莱坞明星包装的麻烦人物形象,还有她深受爱戴的歌舞表演。

茱蒂.嘉兰也曾被媒体问及,受到如此多的同志粉丝追随有何感想,在那个同性恋还被视为精神疾病的年代,她的回答却十分大方,充满温暖:

「我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歌是唱给所有人听的!」

(I couldn't care less. I sing to people!)

▌置换性别的迷人表演

茱蒂.嘉兰在电影歌曲〈Swanee〉中,施展了跨越性别的表演,改变此曲以黑人歌舞滑稽模仿的传统,也成为她被同志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

〈Swanee〉原本是艺人艾尔.乔逊(Al Jolson)的「黑脸扮装」(blackface)表演段落,由美国知名作曲家George Gershwin和作词家Irving Caesar谱写,在艾尔.乔逊的演绎下成为1920年代热卖歌曲;此后,Jolson在几部1940年代电影中也一再重现他的这首经典表演。艾尔.乔逊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的男主角,这部电影不仅改写了好莱坞电影生态,也使得艾尔.乔逊成为美国大众文化中的怀旧代表人物。另外,他的经典歌曲〈Swanee〉因为深受欢迎,因此到他1950年过世期间,几乎是完美诠释这首歌曲唯一人选,不大有其他歌手能和他匹敌。

1954年,茱蒂.嘉兰在回归大银幕的作品《星海浮沉录》中,勇敢挑战了艾尔.乔逊的〈Swanee〉,将它带入电影中将近半小时的歌舞剧里:剧中故事以茱蒂.嘉兰的生平为蓝本,描述一个小镇女孩(茱蒂.嘉兰本人饰演)历经各种考验后,成为大明星的过程。

在这段演出中,茱蒂.嘉兰带入了有别于艾尔.乔逊的全新诠释。她并未像前辈原唱者一样涂黑脸、反串黑人做出机械化的动作娱乐观众,而是以阳刚化性别变装的手法,模仿艾尔.乔逊的男性身分,穿着高礼帽、外套、领带,配上白手套,化身年轻男孩,并在声音和肢体动作上,模拟艾尔.乔逊的低沉嗓音、男性化动作,以性别的形象跨越来取代种族肤色的模仿。

在茱蒂.嘉兰这段自传色彩的歌舞故事铺陈下,把原本深具种族歧视意涵的表演,转换成一个女性成长的励志故事,向观众宣示自己将重归荣耀,也激励了她的爱戴者们。此后,〈Swanee〉成为了茱蒂.嘉兰的招牌歌曲,在巡演和电视演出上时常表演。

▌茱蒂.嘉兰的坎坷人生

至于茱蒂.嘉兰坎坷的星海浮沉路,必须从她与电影公司米高梅(MGM)的爱恨情仇说起。

1937年,14岁女孩茱蒂.嘉兰和米高梅签约,在米高梅创始人路易.B.梅尔(Louis Burt Mayer)为「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策画的生日惊喜派对上,展开生涯第一场重要演出:向偶像献唱〈Dear Mr. Gable〉,她的演出得到热烈喝采,让寿星克拉克.盖博对她激动一吻,也开启了她明星事业的第一步。

隔年,米高梅安排茱蒂.嘉兰在歌舞片《Broadway Melody of 1938》演出一个抢戏小配角,并在银幕上让她对着克拉克.盖博的明星照,重唱歌曲〈Dear Mr. Gable〉。同年,茱蒂.嘉兰与青少年男星米奇.隆尼(Mickey Rooney)首次合作,她在卖座低成本的Andy Hardy系列电影第3集《Love Finds Andy Hardy》演出戏分吃重的邻居小女孩,为她的下部电影《绿野仙踪》磨练表演能力。

而后,米奇.隆尼成为茱蒂.嘉兰生涯最初的「银幕伴侣」,而这对米高梅最赚钱的青少年明星陆续在10部电影合作,成为1930年代末到1940年代初期,轰动全美的迷你明星组合(茱蒂.嘉兰身高约151公分、米奇.隆尼约160公分)。

然而,被塑造成长不大的女孩,却成了她事业早期的枷锁。

美国天主教大学2022年找到茱蒂.嘉兰在《绿野仙踪》片中穿的蓝格子洋装,今年将其拍卖。 图/美联社

茱蒂.嘉兰在《绿野仙踪》拍摄时穿的4双红鞋之一,曾在2005年被从茱蒂.嘉兰博物馆偷走,后在2018年寻回。 图/美联社

当时,米高梅的年轻一线女星,可以分成二种。一种是和茱蒂.嘉兰年纪相当的拉娜.透纳(Lana Turner)、艾娃.嘉娜(Ava Gardner)、甚至是小她多岁的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都能被定位成风姿绰约的成熟女性,和俊帅男影星在银幕上谈情说爱。另一种则是琼.爱丽森(June Allyson)、珍.鲍威尔(Jane Powell)、黛比.雷诺兹(Debbie Reynolds)这些小家碧玉型的演员,不算美艳夺目,而是属于可爱亲切的女孩。

然而,茱蒂.嘉兰不属于上述二种类型的女演员。她被定位成「天才儿童」(child prodigy)的演员,在一连串电影中演出未成年的青少女,长相平凡、内敛自卑、渴望心爱男性(大多是米奇.隆尼饰演)的关注,她只能穿上稚气未脱的服饰、掩藏发育成熟的女性身躯,天籁美声是她唯一的资产,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才华、情感、热情。

茱蒂.嘉兰在 1940 年代成为米高梅最赚钱的明星,但她一点也不快乐。为了让她体态变得纤瘦,公司严格监控她的日常饮食,同时还让她服用减肥药。因为减肥药物造成情绪过度亢奋,因此又要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来镇静情绪,拍片时,茱蒂.嘉兰还需要使用安非他命来提振精神。她也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拍摄《绿野仙踪》时,茱蒂.嘉兰的药瘾已开始出现,她当时才 17 岁。

同时,茱蒂.嘉兰在片场不断遭受性骚扰。像是路易.B.梅尔,就仗着自己高层身分,时常对她有不正当的身体碰触。此外,根据她的前夫 Sidney Luft 在回忆录中描述,拍摄《绿野仙踪》时,侏儒演员会趁机把手伸到她的裙子里。他说:「那些男人年纪都在40岁以上,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们个子太小。」

左为MGM公司高层梅尔(1948),右为茱蒂.嘉兰(1944)。根据2000年Gerald Clarke出版的茱蒂.嘉兰传记,她在16至20岁期间曾多次遭梅尔上下其手与求欢。 图/美联社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宣传机器封锁她的身体形象与性征,还逼得茱蒂.嘉兰二度堕胎,限制她成为母亲的权利。1941年,19岁的茱蒂.嘉兰违反她母亲和米高梅的反对,和大她12岁的作曲家、乐队指挥大卫.罗斯(David Rose)私奔到拉斯维加斯结婚。不幸的是,当茱蒂.嘉兰怀孕后,她的母亲和电影公司为了维持她在《绿野仙踪》的青春可人形象,强迫她堕胎,也埋下她和大卫.罗斯婚姻仅维持3年就破裂的导火线。

直到1942年之后,美国正式卷入二战。1944年,茱蒂.嘉兰当时全心爱恋的男星泰隆.宝华(Tyrone Edmund Power)响应号召,抛下了有身孕的她,上前线为国付出,最后她再次黯然堕胎,对她造成冲击性极大的伤害。片厂的种种压榨和戕害,使得茱蒂.嘉兰最终身心崩溃,后半生继续在药瘾、酒瘾、自杀边缘、五段短暂的婚姻,以及名气起起伏伏的痛苦循环中挣扎。

时代杂志曾在1969年刊载的〈Singers: End of the Rainbow〉文章中谈到,茱蒂.嘉兰的粉丝们,无论她是好是坏,都爱她、崇拜她。她个人生活失序,在她晚年也连带影响到演唱表现,她的嗓音开始颤抖溃散,也时常记错歌词,甚至吸引一批不怀好意的听众专门到现场看她出洋相,失常的状况导致她不得不取消演出。

但杂志后段提到,茱蒂.嘉兰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仍然不放弃希望,积极争取重新回到舞台的演出机会。尽管最后不敌命运,孤独离世,但她的精神仍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

茱蒂.嘉兰与米奇.隆尼1963年共录节目,这对银幕情侣当时在暌违18年后首度再次合体。 图/美联社

责任编辑/王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