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活出眷村魂 改造避免走味

高雄眷村「以住代护」政策推行11年,吸引民间力量入住修缮继而保存,破败的老眷舍焕然一新,但陆续进驻商业店面,流失文化内涵和人文温度,还带来酒客喧扰、停车等问题;眷村保存的核心价值,该如何避免「走味」?

高市文化局2014年推出以住代护的眷村改造计划,吸引许多建筑师、设计师、文创工作者或筑梦者进驻,并藉眷村导览及体验活动,让废弃老眷舍重新活络,不过土地属国防部,文化局是代管角色,后续导向商业运转模式,收租金且下修驻村年龄,年满20岁即可申请,签约年限放宽到10年,旅宿、餐饮、书店、出版业及文创产业皆可申请。

眷村驻村业者陆续开设咖啡店、餐酒馆、义大利面,在缺乏分区管理下,噪音干扰、停车纠纷频传,甚至有业者为能在期限内回收成本,无视相关法令违规揽客,衍生诸多乱象,最近即跃上社会新闻版面。

反观,屏东的胜利新村活化虽比高雄眷村晚,却后发先至,究其原因,固然因屏东眷村土地归属地方政府,县府得以全力挹注资源扶持活化,更重要的是精选优质商家进驻,并从「眷村魂」出发,发挥群聚效应后,成为眷村活化成功案例。

高雄的眷村缺全盘规画,没做出市场差异化和特色,成为以住代护商转化最大败笔,活化核心价值是重现眷村文化,否则只有躯壳没灵魂,少了特殊的记忆与情感,也就失去保存的意义;市府应思考如何强化眷村既有的人文脉络,结合更精致招商策略,让文化引领眷村活化,达到有空间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