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拍不好不用跳海
许鞍华导演不仅是半部香港电影史,也开启了香港电影新浪潮,很多著名影人都是她的追随者。 2024年4月24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许鞍华电影大师班」 在北京朗园Station举办。 本场电影大师班由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监制许鞍华担任主讲嘉宾,与导演文晏展开对谈,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担任特邀嘉宾主持。
活动现场,三位嘉宾就「女性独立影人的创作长路」这一主题展开对谈与分享,回顾许鞍华导演的创作历程,谈论女性独立影人的创作与生活,其中关于女性视角和身为独立导演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
01
电影中的女性视角
谈及关于性别的思考,许鞍华导演坦诚自己是到了70多岁,在一个几乎没有性别分别的阶段才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即便拍过那么多「女性电影」,她却认为自己拍的所有电影起初都没有以女性视角进行特别的思考,而之所以有女性视角上的巧合,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刚好是女性,她作为导演也是女性,她更加了解角色和故事本身。
或许在那个关于女性主义的探讨没有被摆上台面的年代,很少有人具备用女性视角观察世界的意识,但面对当下的时代,许鞍华导演并不拒绝任何相关解读,她相信推广女性主义会让社会得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材料、书籍去开拓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
许鞍华导演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利益区域》举例,她认为这个故事会让人了解到 「如果你有改进,你一定要从自己开始。」 如果你思考女性主义,便也要思考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每天在吃喝玩乐,什么都不想。她还带头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在一些电影中做得不够好。
对此文晏导演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她读过戴锦华老师的文章《性别和叙事》,并认为这篇文章将中国女性的现状以及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与性别叙事之间的关系讲得特别透彻。
其实在刚开始创作时,文晏导演对性别概念也是懵懂的,后来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随着一边提问题,一边思索,一边阅读和观影,才逐渐清晰起来,由于有很多难以解答的疑问,她才把这些思考和疑问放在了电影中。
戴锦华老师还提到了《芭比》的导演,从独立制作走出来的格蕾塔·葛韦格是近年来涌现的国际女导演中的代表人物。此外,许鞍华导演提到今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拿到最高奖的女导演玛缇·迪欧普,《达荷美》只有60分钟,包括许鞍华导演在内的七位评委看完以后都在鼓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导演正在被看到, 许鞍华导演和文晏导演认同女性创造力之无限,认为她们的创意完全不输于男性,未来也会越来越成功。
02 做独立导演,难免失意
戴锦华老师称许鞍华导演为「独行女侠」,因为她是一个毕生的独立导演,作为如此重要的贯穿了香港电影史的人物,却从来没有签约任何公司,一直孤军作战。许鞍华导演认为她不是有意要独立,而是因为自己在拍戏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要求,很多时候跟人家翻脸,唯一不敢翻脸的人就是那些摄影师和剪辑师。 「后来我也明白了,跟人家合作顺其自然,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做,组班的时候找到以前合作好的人再做。」 许鞍华导演认为自己反而是那种非常依赖其他合作伙伴的导演。在这一层面,任何导演都无法仅依靠自己来完成一部电影。
不过,她通常喜欢拍的题材都是人家不要投资的,比如老年人等等。对于许鞍华导演,每拍一部电影的时候都当作最后一部,因为可能没有投资,没有人跟你要合作了。这是所有导演都会面临的困境,许鞍华导演并不想为了签约的便利做出任何妥协。
在活动现场,许鞍华导演谈到了自己人生中长达十年的低谷时期,那个时候她聚焦过其他领域,也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导演认为那段日子是很不快乐的,因为又没有钱,又没有工作,40几岁还跑到日本跟20几岁的人一块生活。不过现在回头看,那当然也是人生经验的重要部分,她认为 「你必须经过一些失意,比如那时候有人对你很好,特别感激,就拍了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经历过很多东西是比较难拍的。」
03年轻电影人,什么都要拍
戴锦华老师认为成功的电影人会有两个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一直在拍,有一个很长的作品序列,可能成就的高低有所不同。另外一种是耐心的等待自己擅长的或自己热爱的。许鞍华导演认为香港电影在一开始与法国新浪潮很像,几个人跑上街拍一些写实的东西。
谈到对自己的规划,她说:「这几年身体不好,多点时间去思考,看电影的时候没有那么急,反而多一点想电影的美学。 我真是觉得我有点进步,所以还想拍戏,其实觉得应该是让年轻人拍了,我看到一些东西我觉得很想试一试,因为有些想法,所以有机会还希望能拍一部。 」
她曾将戈达尔的《电影手册》带去所有现场鼓励自己的,其中一篇文章里建议所有的年轻导演有活就接,譬如阿伦·雷乃,他一开始不是拍纪录片的,是帮助油田公司拍油,他拍得特别好看,所以不要看轻纪录片、广告,什么都要拍。不过就算是专家也会有失手的一天, 因为是自由的,要拍什么都可以拍,拍不好就认了,拍不好不用跳海 。
许鞍华认为「你想拍得很完美跟你拍很多是两回事,很多时候是不用很完美,不一定要拍得很完美。如果拍得完美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