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辉:全域旅游是我国文旅行业升级的必由路径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文旅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每个人、每个企业乃至每个行业都在“漫长”的等待中思索、探寻与成长。本站旅游【文旅百态说】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地云游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春辉,一同探讨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意义、创建的程序评估管理、发展现状以及创建思路

创建指南——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所谓全域旅游就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早在1998年,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便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2008年,浙江绍兴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随后在2013年-2014年的两年间,进入地方试点阶段,而到了2015年至今,可谓是全域旅游全面发展、开花的国家推进阶段。2016年前后公布共计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年文化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并发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并于今年5月份对部分标准进行了修改。

创建意义——国家及相关部门为何如此重视全域旅游发展?

主要表现为全域旅游发展为政策经济社会以及产业等层面所带来的重要意义。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有效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速旅游管理体制的转变,解决旅游供给不足,有效满足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游客日益多变的多样化、高标准化需求。

创建程序及评估管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根据全域旅游相关政策,示范区创建及评估管理流程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创建——验收——认定。各级创建单位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创建、申请验收,及时做好总结、整改等工作;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县级和地级创建单位验收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文化和旅游部统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验收、审核、认定、复核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根据规定,各地首批申报,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有条件省份可适当申报市(地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地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6大主要考核指标包括:GDP占比、从业人数、接待人次、农民收入、财政税收以及主打产品

验收标准打分包含基本项目1000分,创新示范项目200分,以及扣分事项100分。其中,基本项目与扣分事项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基础。一个是适应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一个是适应旅游者需求的体制机制的变化。而创新示范项目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核心,是对改革创新的打分。基本项目与扣分事项能够得900分已属优秀,改革创新如果没有拿到100分以上,就不可能是全域旅游示范区。

其中,基本打分项目主要由机制体制(90分)、政策保障(140分)、公共服务(230分)、供给体系(240分)、秩序与安全(240分)、资源环境(100分)、品牌影响(60分)等7大项构成。根据最新修订结果,将公共服务中游客服务中心的25分,降为20分,同时加大智慧旅游分数占比,将原本的30分,提升为35分。

与此同时,从各验收考察项目的分数分布情况来看,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以及公共服务的分值最大。对于旅游供给要素、旅游业态、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功能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各类设施运行等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秩序良好,游客满意度高成为验收达标与否的关键。

创新示范项目由机制体制创新(50分)、公共服务创新(40分)、科技与服务创新(20分)、政策措施创新(30分)、扶贫富民创新(12分)、业态融合创新(30分)、营销推广创新(10分)以及环境保护创新(8分)等8项构成。创新改革力度大,有效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瓶颈,形成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验收得分的重点

扣分事项分为主要扣分项和不予审核项(原一票否决项),如果没有达到不予审核的严重程度,即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市场秩序问题、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厕所革命”不达标等情况,则进行扣分。

文化和旅游部以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上报的县级、地级创建单位的初审验收报告等材料为认定参考依据,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以及创新示范等8个方面进行会议评审。根据最新修订结果,认定标准在供给体系方面进行了适当“放宽”,将“具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修改为“具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或具有2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具有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业已成为文旅行业继5A级景区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伴随近日文旅部启动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认定工作,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的修改,将有力推动两项工作的互动发展,更不难看出旅游度假区日渐提升的地位。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采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原则上每3至5年完成复核。被认定为示范区的单位,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持续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否则对重大过失者有权撤销认定。

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计262个;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计238个。其中,海南省被确定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

2019年上半年,全国3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报送96家单位。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首批共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大陆3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1-3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决定2020年7月至10月开展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

创建思路——“3-6-5-8”

“3”——三大方针

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导则》,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应遵循以下三大方针:

一、注重时效,突出示范。应考虑其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实际的促进效果,突出示范作用;

二、宽进严选,统一认定。从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来看,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审核非常严格,首批评审通过并给予国家统一认定的单位相对较少。

三、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分批次进行,成熟一批,命名一批。

“6”——六项基本原则

即改革创新、党政统筹、融合共享、创建特色,绿色发展,示范导向,为示范区创建指明方向,各个示范区创建单位,可以大胆探索、统一思想,真正从市场逻辑角度认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战略转型顺利实施。

“5”——五大目标

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

“五大目标”的确立让创建工作更有方向性,兼顾了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创建,发挥了旅游业的最大效应与最终目的。

“8”——八大重点

全域旅游的重点创建工作主要体现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工作、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丰富旅游产品、丰富整体营销、加强旅游监管与优化城乡环境。

全域旅游是我国文旅行业升级的必由路径,旅游业覆盖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全域旅游代表了旅游经济与其他行业的有机融合,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才能更好的拉动服务业,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

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角度来说,创建进程涉及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基层设施完善等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网络服务涉及国计民生各个层面的当代中国,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与服务,串联全域旅游各个产业链条,形成完善的To G/To B/To C模式,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发展区域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最为有效和便捷的抓手。

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与导向,制定整体的营销规划方案,拓展营销内容,实施营销品牌战略与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创新营销方式。并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技术的应用,加强旅游执法、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旅游文明建设,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强化旅游安全保障,从而大力推进旅游创业就业,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营造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LOTS平台整合全域旅游资源,缩短供应商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链条长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市场反应周期,更加有利于适应高度变化的文旅消费市场。

同时,从政府方面出发,需要从管理一体化创新、旅游监管系统创新、旅游政策改革创新、融资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系统性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推动“厕所革命”、构建交通网络、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与配套建设,推进服务智能化,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专业化。同时,应注重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