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淡:爽文如零食,切勿当正餐

来源:环球时报

我们常常将精神、文化、思想层面的东西比作食物,称为“精神食粮”。在精神层面同样有“精神零食”,就是人们常说的“爽文”“爽剧”。大而化之,热衷于“品尝”“享用”这些“爽文”“爽剧”,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的,则可称之为“爽文心态”。如果把这种“爽文心态”生活化、社会化,则有形成“爽文式气场”“爽文式氛围”“爽文式是非标准”的危险。

“爱爽之心”,不但人皆有之,而且古今中外都有。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叙述当时人们听三国故事时“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种对自己支持或“代入”一方“只愿听爽的”,就是典型的“爽文心态”。

到了20世纪初,一位落魄的三国“爽文心态”“集大成者”周大荒写了一本让蜀汉完胜、曹魏被“完虐”的《反三国演义》。这部“超级爽文”中的许多情节、设定被日本知名游戏公司KOEI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反复使用,表明这种古老的“爽文心态”即便在今天也不乏受众。

在当下的流行文化里,“抗日神剧”是“英雄式爽文心态”的消费,“霸道总裁迎娶灰姑娘”是“恋爱式爽文心态”的消费,“穿越回古代大杀四方”则不妨看作“再造人生式爽文心态”,如此种种,都有各自庞大的“消费群体”。

国外也是如此,法国“抗战爽剧”《虎口脱险》几乎每个圣诞节都会出现在法国电视节目单中,苏联“做梦娶媳妇爽剧”《命运的捉弄》也未遑多让,而美国《超人》《美国队长》之类的“英雄剧”,日本《假面骑士》《恐龙特急克塞号》之类的特摄剧,同样是经久不衰的典型“爽剧”。

“爽文心态生活化”“爽文心态社会化”,则是一些人会把这种“就爱听爽的”情绪带到日常生活和社会上。他们实际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轻症”表现为偏爱听顺耳的、好听的,憎恶逆耳的、不中听的。“症状”重些的,就会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刻意的筛选,偏听偏信自己愿意听、愿意采信的。

和“实体食物”中零食可以爽口和愉悦身心,适当消费完全可以接受一样,“爽文”“爽剧”这些“精神零食”的需求是人类心理健康的正常欲望,适当消费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状态,从而以更饱满的情绪和更健康的心态做正事,是完全无可厚非的。但一味沉湎这类“精神零食”,把“零食”当饭吃,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本末倒置,从而导致“精神营养不良”。而“爽文心态生活化”“爽文心态社会化”一旦到了“以零食取代正餐”的地步,这些人则很可能丧失应有的“社会心理抵抗力”,从而令自己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社会矛盾中无所适从。

因此,和吃东西一样,爽文如零食,切勿当正餐,“精神零食”可以吃但必须适当、适量,“精神正餐”则须臾不可或缺。

那么,什么是“精神正餐”?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包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荤素搭配、粗细兼杂,并始终将“摄入对人体必需之营养”放在比“美味可口”更优先的序列考量,我们的“精神食物”“社会食物”的“正餐”,则是一切客观、权威、真实、公正、来源多元、可互相验证的信息。“精神零食”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但“精神正餐”如果缺失太多、太久,人就会处于“社会营养不良”状态,自以为“爽”,实则在社会和人生的惊涛骇浪中处于危险的“裸奔”状态而不自知。

不论物质还是精神,人都是希望“爽”、需要“爽”的,所以没必要戒“零食”,包括“精神零食”,前提是绝不能忘记定时定点摄入我们成长、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正餐”,包括“精神正餐”。“正餐”是根本,“零食”是点缀,物质、精神层面皆如此,切不可本末倒置。(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