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偷偷给他披上衣服,徐酒醒后大惊:要灭族了

《隋唐演义》中,徐茂公是书中神机妙算的代表,他一袭道袍、羽扇纶巾、奇谋百出,他是瓦岗寨以及大唐的军师,堪称隋唐版的“诸葛亮”。

然而在正史中,徐茂公却是一名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攻无不克的战将。同时在正史中,他也不叫徐茂公,而是被通称为徐世绩。而他的表字,是“懋功”。

一开始,徐世绩跟随翟让以打家劫舍为生。其后,李密和翟让火并,徐世绩选择跟随李密打天下。在邙山之战中,李密被王世充击溃,瓦岗军瞬间瓦解。无奈之下,驻守黎阳的徐世绩被迫投降了李渊。为了奖励徐世绩的识时务,李渊赐其姓为“李”。因此在后世,徐世绩便被通称为李世绩。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李世绩最终改名为李绩。徐茂公名称演变的过程,就是这么复杂。为了大家阅读方便的需要,我们还是将李绩称为“徐茂公”吧!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变得日益尖锐,夺嫡之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因此,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争取功臣,寻找援手。而功高卓著、手握重兵的徐茂公,成为两人的重点争夺对象。

然而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徐茂公决定两头骑墙,谁也不帮。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曾派人找到徐茂公,向他问计,结果徐茂公却“推辞不语”。而在李靖那里,李世民同样碰了钉子。

就这样,李世民只好纠集秦王府的众将,针对李建成和背后的李渊发动政变,最终成功夺取了政权。而作为李世民的旧部,徐茂公在政变时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1977年,农民在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约18公里的烟霞新村挖出了一面石碑,而此石碑正是徐茂公本人的墓志铭,而碑文更是唐高宗李治亲笔撰写。

通过考察,学者们发现此碑基本上概括了徐茂公一生的丰功伟绩,与史书都能相互对照。但是唯独缺乏玄武门之变的内容。而尉迟恭、唐俭、李孝常、程咬金等人的墓志铭中,都曾提及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勋。但是在徐茂公的墓志铭中,却一个字也没有。

由于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徐茂公便很难被李世民看成自己人。否则以徐茂公的盖世奇功,不至于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仅排名倒数第二。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将徐茂公看作自己的心腹,但由于他的军事才能确实突出,因此他和同样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李靖一样,还是颇受重用的。例如在攻打东突厥、薛延陀和高句丽的战斗中,徐茂公均在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战必胜、攻必克,以一己之力消灭东突厥和薛延陀两大强国。因此,李世民曾对徐茂公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并说他是唐朝最会打仗的三个人之一。

然而可悲的是,李世民对徐茂公从来都只是而已,只是将之看作行军打仗的“工具人”,而不是像房玄龄、长孙无忌一样,是“亦君亦友”的推心置腹关系。对于徐茂公,李世民从来都是又打又拉,因此徐茂公在贞观朝,可谓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只要踏错一步,恐怕就将万劫不复。

羁縻

不过好在徐茂公不仅懂军事,而且还懂官场,从不越雷池一步。一次,徐茂公染上重疾,几乎要死掉。

而李世民则亲自请教太医,问他怎么办。而太医则说:“用须灰可治。”也就是说,徐茂公的病,必须以胡子的灰做药引。

而李世民二话不说,剪掉自己的胡须就送给徐茂公。要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毛发都不能随意“毁伤”。李世民能为徐茂公剪掉胡须,这可是多大的恩宠啊!而徐茂公的病,自然也不敢不好。

徐茂公病愈后,亲自拜谢皇帝,甚至叩首出血。而李世民则回答:“我是为设计这么做,谢个啥!”当晚,李世民留徐茂公在宫中吃饭。酒酣耳热之际,李世民对徐茂公说:

徐茂公见李世民那么相信自己,感动得咬破手指,流着血对天发誓,要保护好太子李治。之后,徐茂公喝醉了酒,伏在桌上呼呼大睡。而李世民则脱下自己龙袍,披在了他身上。

徐茂公醒酒后,发现自己身上披着龙袍,大惊失色。老奸巨猾的他非常明白,李世民对他的恩宠实际只是试探。而高抬的背后,必然就是打压。如果他在后续的打压中表现出一丝犹豫,灭族大祸就必然接踵而至。

不久后,李世民便得了重病。而徐茂公所得到的,根本不是顾命大臣的任命,而是一纸贬书。徐茂公被赶出京城,外放为叠州刺史。换做旁人,或许会感到不解、委屈甚至狂怒。然而徐茂公却二话不说,收起行装就走。

而在李世民那边,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他拉着太子说:

说完,李世民又杀气腾腾地告诫太子:“如果徐茂公表现出一丝怨言,就立即杀掉他!”

看到了吧!李世民对徐茂公所谓的恩宠,都是装出来的。他将徐茂公抬得如此高,就是为了让他摔得更惨,并以此来看徐茂公的反应。若非徐茂公足智多谋,恐怕逃不过这次灭族之祸。唐高宗继位后,果然一纸敕书将徐茂公召回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