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懋专栏》文化部对韩国的误解

韩国以一现代一传统,推动韩国文化产业的快速提升,一直到今天的局面。图为韩国旅游。(图╱美联社)

民进党执政后,推动文化产业政策,积极「让世界看到台湾」,其中软实力愈来愈强大的韩国成为学习的对象。文化内容策进院(文策院)成为一大推手,而且结合国发基金,口袋很深,用赞助者的角色到处插手,仿佛这样就可以如同韩国那样文化产业飞黄腾达,成为「文化大国」。

其实,在1980年代,包括台湾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出版、文学创作、漫画等等,中华民国已经是亚洲的文化产业大国,反而是在民进党执政之后,台湾文化输出能力大幅减弱,这几年在韩国强大的竞争之下,更显弱势。

我个人目睹了两边消长的过程。1979年,我是中华民国大专生访韩团一员,最后一天自由活动,我们逛明洞,我好奇踏入一家刚好播放华语片的戏院,观众满座,戏到高潮之处,观众惊呼连连。戏院门口招牌挂着大幅的中文片名《流星蝴蝶剑》。我们的韩国中文女翻译告诉我,那年韩国卖得最好的畅销书是中国清朝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韩文版,韩国人的文学生命领受与中国人如此接近,我非常震撼。

这几年我看韩国的电影《解花语》,更感到中国人和韩国人在文学和艺术语境上,几乎没有任何隔阂。如此,1992年香港拍的武侠片《东方不败》横扫韩国票房,就不足为奇了。

要谈文化产业,核心是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产业。影视产业一定是现代和传统并进。传统是根,现代是果。传统浅薄,现代就无力。美国人推出现代流行文化偶像的同时,影视方面也有古典的题材,像罗马帝国、莎士比亚、十字军、英格兰王者之剑等等,韩国的经验更有代表性,发端刚好是《冬季恋歌》和《大长今》两部戏,一现代一传统,推动韩国文化产业的快速提升,一直到今天的局面。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减税和减少成本方面,创投资金尽量转为私人机构,让文化产业能够衔接金融市场的机制。如果依靠政府出钱,最后就会变得像台湾一样,业者是赚政府的补贴钱,而不是努力成为市场的赢家,这就是文化部和文策院对韩国严重误解的地方,钱并不是根本的问题,民族尊严和文化才是致胜的关键。

近年,我在首尔国际书展上看到有一些台湾的出版社,展示他们介绍日据时代日本学者台湾研究的中译本,这种书已经充斥着台湾的出版界,不过拿到韩国来交流会成为笑话。因为韩国人的文化心理是消除一切日本殖民的痕迹。任何出版品用来印证日本殖民对韩国的贡献,光是提出这种概念就是对韩国人莫大的羞辱,有什么好交流的?

过去10年台湾的文化根底已经大幅的减弱,各领域已经没有新一代的大家,出现的就是零零碎碎的小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文化总会,成天介绍文创商品,举办康乐活动,芝麻蒜皮,成了「没中华没文化总会」,没中华也就算了,没文化就变得很低级了。

同时,文策院包山包海,所谓的工作成果就是告诉大家在哪里投资了多少钱,派出了几个小官到哪里致词,或是带领哪几个出版社到哪里去参展,或是联络哪些国际人士开了什么研讨会和座谈会。事实上,让他们自己拿钱出来开公司拍电影,估计1年就关门大吉了。他们有什么资格「辅导」别人?工作当然没问题,摆出这种当官的姿态真是穷极无聊,却又仗着手中有大笔的财源,没人敢得罪他们。

这种工作结构只会让台湾的文化能力萎缩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期待出现「台流」,就像俗话所说的,「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