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塊蛋糕,看出童年心理創傷?壓抑「渴望被愛」的本能,傷口永遠在淌血…
童年时的心理创伤一直留在心里,阻碍你获得幸福?日本精神科医生高桥和巳认为,就算童年充满创伤仍然可以选择人生,只要遵循六个人类共通的「心理规律」,觉察自己想被爱的渴望,就能实现幸福。 示意图/Shutterstock
心理创伤是指,否定自己渴望被爱的本能
对孩子来说,第一个「他人」就是妈妈(主要照顾者),从妈妈开始,到爸爸、兄弟姊妹,最后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第一个「他人」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甚钜,是一个能给予保护且充满爱的人,还是一个缺乏共感能力、不能提供保护的人,两者影响天壤之别。而且,这份对「第一个他人的认知」的影响力,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愈来愈巨大。
被充满爱的妈妈带大的孩子,也会有心理创伤吗?
假如宝宝觉得第一个「他人」,也就是妈妈,能保护好自己,接下去出现的爸爸(或是主要照顾者身边的第二位照顾者),宝宝也会认为他「一定是好人」。如果爸爸确实是好人,那么宝宝会觉得「世界上都是好人」。这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大多不会产生「心理创伤」,在小学、中学都会相信他人、开朗快乐。
如果妈妈是好人,爸爸却是坏人,宝宝会和爸爸保持距离,留在妈妈身边。他会意识到「即使世上有很多好人,但是也会有坏人」,并带着紧张感成长。能区别出好人和坏人的主因是妈妈是好人;而「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个判断中妈妈的影响功不可没。
然而,这种情况下,他对爸爸的紧张感会变成心理创伤,并影响自己一生。倘若宝宝是个男孩,他会对男性长辈产生过度的紧张感。在上司与前辈面前无法自由自在,容易被上司随口而出的话语伤害,也会尽量避开和男性的交往,只有女性朋友。倘若宝宝是个女孩,她对男性的警惕性特别强、保持一定距离,对恋爱及婚姻也会相对消极。除了保持距离,还有一种女性,会因为害怕男性、反而试图以讨好献媚的手段来接触男性。
这里虽然我们把爸爸(第二位照顾者)分成了「好人」和「坏人」,不过我所谓的「好人」是有爱心、珍惜他人、同时也爱护自己的人;「坏人」则是指警戒别人、批判别人、不会爱护自己的人。
没有被妈妈爱过的孩子的心理创伤
人们所受到的最严重的心理创伤,就是被没有共感能力的妈妈带大的受虐待儿童的心伤。这个伤害会深深的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宝宝来说,如果最初的「他人」(妈妈),是一位不能保护自己的「坏人」,那么接下来出现的爸爸(第二位照顾者),宝宝下意识会认为爸爸「肯定是坏人」。
如果爸爸是好人,宝宝会觉得「世界上基本都是坏人,但也有几个好人」。如果妈妈与爸爸都是坏人,他会认为自己出生的世界非常困难与不幸。
然而,无论爸爸是好还是坏,对宝宝来说,妈妈才是关键。原因无他,妈妈是宝宝在世界上第一个遇到的人,被妈妈伤害留下的伤疤,即使有个好爸爸也无法治愈或弥补。宝宝长大一些,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也会对老师有所警戒;进入小学也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和朋友在一起也同样感到局促不安。如果成长时一直带着这种紧张和不安,走进社会后很容易造成忧郁、恐惧等各种神经症。
心理创伤是指「否定依附」,否定自己值得被爱最难以平复的心理伤害,是无法形成良好依附的受虐孩子们所遭遇的心伤。
其次则是虽然妈妈(主要照顾者)给予足够的爱,但爸爸并不称职;接下来是父母双方都不是感情充裕、以完全的爱抚育孩子的人,这些情况无可避免地都会在孩子心上留下一些小小的划痕。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无瑕无痕的心灵,不论是什么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过心理创伤,父母亦是如此。
那么,究竟「心理创伤」是什么?心理创伤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在本能─想要被爱、被呵护的渴望─没被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压抑和否定自己想要被爱的渴望。
就算是受虐儿童,小时候也会试图靠近父母,发出渴望爱的讯号。但因为从来不会得到回应,导致他们觉得人都不可靠,自然也不会向他人发出求救信号。
他们压抑、限制自己的感受,根深柢固地认定「还是不要对别人有期待较好」。这种想法持续下去,便引发他们否定自己、认为「反正我不会被爱」。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仍渴望得到爱,而当意识到自己还是渴望被爱,他们就开始痛恨自己。这个巨大的心理创伤就在心里生根了。
这就是所谓的「否定依附」。
「否定依附」导致他们厌恶自己、否定自己。
人的内心痛苦之中,否定自己伤害最深、也最难以平复。「否定依附」在受虐儿童身上最明显可见,只不过一般家庭长大的孩子也难免有这种情感,因为我们不是随时随地能得到渴望的爱。
你能在别人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蛋糕吗?测量你「否定依附」程度
「否定依附」具体来说怎么理解?强弱程度会如何表现呢?
你和四个好朋友聚在一起享受周日午餐。太久不见,你们有说不完的话。吃完午餐后很快就是下午茶,咖啡和蛋糕摆上桌来。五块不同口味的蛋糕,草莓蛋糕、起司蛋糕、巧克力蛋糕、坚果蛋糕、栗子蛋糕,不管哪个看上去都很美味。
大家开始谈论,谁吃什么蛋糕,没什么特别原因,但让你第一个选。问题来了。
「你会怎么做?怎么想?为什么?请你从以下的选项里做出选择。」
图/心灵工坊
从一到五之间,选出最接近你心情的选项。这个问题是测试「依附的否定度」的小实验。结果显示,出生在一个有健全依附感家庭的人,其平均得分是二.五。出生后遭虐待、没有足够依附感的人,平均得分是四.三三,两者差异非常明显。
对大部分依附感健全的人来说,得分二.五代表「很开心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蛋糕,但是还是会客气地考虑一下其他人」。一般成年人的感觉可能大多如此。「既然让我先选,那我就选自己最喜欢的。」「感谢其他人的好意,那我就不客气了。我选自己想吃的。」「对大家表示感谢,并开心地选择。」等等。
在受虐家庭长大,没有依附感的人平均分数四.三三代表「糟了,怎么办,我没办法第一个选,太不好意思了。」这些人的共同想法是「在别人前面做选择,觉得好可怕,我好不安。」「让对方高兴,比满足我自己更重要。」「我不是最后选的话,就有点害怕。」「会拚命思考其他人想吃什么,过度考虑他人想法,这让自己很累。所以还是最后剩下的那个就好。」「不顾别人,自己先选的话会有罪恶感,感觉自己不配。」等等。
单纯觉得「哇,好开心。我可以先选」的人,一般都是被父母爱护,有健全依附感的人。他们不会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觉得自己値得被爱。几乎没有否定依附的状况,也不太会自我否定。
另一种在受虐家庭成长的人,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感受,会表达「不用,我拿最后那个就好」。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値得被爱,也认为表达主见是不好的、可怕的。否定依附、自我否定的程度很高。
透过这个针对成年人的测试,能看出来即使长大成人了,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依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你的「否定依附」是几分呢?你平时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吗?会压抑到什么程度?
「压抑」是「自由」的反义。即使是选择蛋糕这样的小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灵是被压抑的,或者是自由的。
受虐过的人的依附否定较为极端。其实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压抑自己的感受,主要与幼儿时期的家庭环境有关。但如果没有人提醒,自己几乎不会发觉。
不过,在察觉到这点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改变。看看其他人在派对上是怎么选蛋糕,你会发现「啊,那个人比我自由多了」。接着,你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你会转变想法,「好,下次我也不客气,选自己喜欢的试试看。」如果真的做到了,就会产生自信,也会比以前更爱自己,周围人也会用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态度看待你。只要发觉到这点,人生就会改变,原来我们可以靠自己抚平心底的伤口。
然而,能自我觉察并做出改变的人,大多是没有受虐经历的人。有过受虐经历的人,不管经历多少次这样的选择,都很难自我觉察。伤得愈深,就愈难发现自己的伤。若要发现自己的「依附否定」,并且做出改变,他们需要不一样的体验。
《父母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伤,从认识自己的依附关系开始》。 图/心灵工坊
本文摘自《父母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伤,从认识自己的依附关系开始》,2024/09/19心灵工坊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