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转不了,参加小升初选拔还有意义吗?

这几天有家长交流,接到电话内容无非这些:

“现在规范了,不在学区、没有小升初编号,学籍可能转不过来。

您着急,我们也着急啊,这么好的苗子那个学校不想要?

学籍转不过来,以借读的方式,成绩又不是我们学校的,而且将来孩子也享受不了分配生。

您放心,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的,孩子是肯定有学校上的

对一些家长来说,这消息很糟心,有的孩子为了小升初选拔,家长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报了培训班、花了多少冤枉钱,参加一些真真假假的小升初选拔考试,被忽悠了不少钱,几个月前被接到通知了,以为定了,末了又接到这样模棱两可的消息。

其实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有参加小升初选拔进了知名初中,结果开学都快一年了,学籍还转不过来。百度一下,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过这种情况,登记学籍的平台每年就开学后一段时间会开放,错过了登记时间想再登记上就很难了,即便登记上意义也不大了。

小升初选拔的学籍为什么转不过来?

大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政策相似,初中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可以“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比方说只要你的户口落在一个城市里,并且户口落在市区购买的房产上,都是有学区的,一个城市里不存在学区盲角。区别是有的房产所在片区分配的学校教育资源一般,有的片区分配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更优,进而产生了所谓的“重点初中、重点小学”。

但一个学校的成就和生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好的生源,出成绩的难度也会更高,所以一到每年秋季,一些初中会私下组织小升初选拔,而一些没有学区房的学生家长也乐于借助这个机会,不花什么钱就能让自己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通过选拔考试上名校。

这种方式当然是违规的,相关部门每年都三令五申“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违规组织招生考试,不得提前对学生进行预录。” 可是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因为最终只要学校能把这些学生的学籍上了就行。

治理这种行为,上级就只能采取严格的审核措施,拒绝登记不合规招来的学生学籍。招生正规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参加暗考、选拔后登记不上学籍,一些初中目前也不敢再言之凿凿给家长打包票将来百分之百给学生上学籍了。

我们正在面临人口下降的趋势,从大局上来说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跨区选拔招生的行为,强者是愈强,可弱者也愈弱了,一些地方的学校慢慢没有生源,会造成严重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影响当地剩余居民子女的受教育。

学籍转不过来有什么影响?

一、对于一些地方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失去了分配生资格,失去了降20分被重点高中录取的资格,因为你没在自己学籍所属学校就读,学校凭什么给你这个资格,这对本校其他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将来中招考试还得回自己学籍所在学校。把你选拔来的学校其实只是你的借读学校,而且回到户籍所在学校,可能报不了一些高中,比如现在有的城市高中没有了全市班,只针对市区,如果学籍在县城自然报不了市区高中。

对于学校来说其实没什么损失,有人说这些初中通过选拔招来的学生学籍不在本校,将来考的成绩又不再本校,不是白白教了这个学生吗?而且还亏了生均经费。

其实账不是这么算的,虽然这个学生的成绩没有算在借读的重点初中里,但是他们作为优秀学生,能够在班级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的良好学习氛围,这就很值得了。

“公平”永远是相对的

对想去名校的学生家长们来说,大家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我们孩子成绩好,凭什么不让我们去?

对河南的考生来说,凭什么我们的分数那么高,我们到陕西、到湖北参加高考怎么了,哪有条文不允许迁移户口?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自己不满意的考核方式。

对于学区内的学生家长和陕西、湖北的家长来说,作为既得利益者,显然是不认同的:你们来是抢占我们的教育资源。

一切的根源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可教育资源怎么公平:硬件好办,上级拨款、转移支付很容易就实现。“软件”最难,它涉及的不仅是教育了,而是社会。

乡镇学校凭什么留住教师?虽然有容易上编的特岗教师、虽然乡镇教师更容易评职称...但时下的年轻人有几个人愿意长期留在乡镇发展、在乡镇解决自己一生的婚姻,谁不愿意到大城市感受安全感和繁华的基础设,让后代有更高的起点呢;

同样是一个城市的学校,为什么有的学校不被认可?同样一天上班十几个小时,教师该有的待遇能否落实、推诿扯皮和各种形式主义能否得到有效得到治理,更是直接的因素。

长按识别加南阳家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