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后服务能否“培优补差”?教育部:不能简单用优和差来看待
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对于课后服务,不少家长期待很高,还有部分家长存在“培优”和“补差”的需求,这该如何解决?7月1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回应这一问题称,课后服务工作不能简单用“优”和“差”来看待,而是要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落实全面育人。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需要引导。”吕玉刚指出,课后服务工作不能简单用“差”和“优”两个字来看待,而是要强调将课后服务工作作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落实全面育人。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也表示:“怎么从有教无类实现因材施教,怎么从标准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人的理想。至于‘培优补差’,确实要打引号。”
陈秋明认为,所谓的“差”可能是指某个学生在某个学科的学习中碰到了困难,这可以通过课后服务,由学科老师进行作业辅导、帮助解决问题;“培优”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在某一学科上很优秀,而要理解为个人的天性禀赋、兴趣特长,所以课后服务可以提供大量的兴趣班、社团,让学生发挥特长、自由选择。
吕玉刚指出,学校平常课时排得比较满,开展社团兴趣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有了课后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兴趣、拓展活动。
吕玉刚总结称,课后服务有四方面工作要做:第一,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好作业。第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指导答疑。“这是个别的答疑辅导,不是集体性的、整体性补课,而是有针对性地帮扶,帮助他们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第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科技馆等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