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習近平的改革早已扭曲變形 有如哈哈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路透

中国旅美政治学者邓聿文发表文章指出,对照中共改革开放45年来的历程,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台后所作的「改革」是扭曲变形的,和邓小平开创的改革相去甚远甚至相反,是「哈哈镜」式的改革。

邓聿文昨晚在美国之音(VOA)中文网,发表题为「习近平的『改革』哈哈镜」的文章指出,12月18日是中共宣布改革开放45周年,各大中央官媒及部分省级党报纷纷大篇幅盛赞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成就。然而,民间不但对此冷眼以对,甚至有个别学者警告再不重启改革,历史留给中国的时间就不多了。

他指出,中国民间对改革的冷淡,不是中国不需要改革,也不是百姓恐惧改革,而是厌倦了官方的「假把式改革」,也就是只知道高喊改革口号,却不认真改革;或者假藉改革之名,行政府扩权之实,与民争利。

邓聿文直指,中共改革确实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使改革成了「政治正确」,是中共的「神主牌」,任何时候、任何领导人不管心里其实多么厌恶改革,都必须假惺惺地举着这个「神主牌」、「附身符」。

他分析,中共改革开放后出现了「黄金时代」,大致和江泽民统治的13年重合;胡锦涛接任后,改革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改革上乏善可陈,后半期更已停止,但中国经济仍在胡任内这10年高歌猛进,这主要得益于「开放」。

邓聿文认为,习近平拥有长期在东南沿海省分工作并主政的经历,要说反对改革恐不符合事实,且他曾试图接过改革之棒,在2013年中共18届三中全会上推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磅文件,并成立中央深改组亲任主任,看架势要「大干一场」。

他指出,今天看来,事情与市场期待的相反。尽管中共官方宣布18届三中全会作出的2000多个改革项目都如期实现,但这些不是人们需要的「改革」,充其量是对行政管理的调整,或是在一些不重要的领域和环节小修小补,不是市场所理解的改革。

邓聿文直指,习近平主导下的改革,岂止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直是「发挥得过头」。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见不到,能见到的只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其实更是「党之手」,党在这轮「改革」中从背后走向前台,大肆扩权,领导和指挥经济运作。

他认为,2017年中共19大后,除了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宣誓改革决心外,习近平很少再谈改革,说的更多的是「对外开放」。开放当然也非常重要,但中国更需要「改革」。改革才是第一位的,改革改好了,开放自然会跟进;改革改不好或没有改革,即便全方位开放,外资对中国的市场环境还是提心吊胆。

邓聿文说,想要用开放倒逼改革,过去或许行,如今基本上不行。更何况,中国近年的对外开放,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被内外环境所逼的。由此看来,习近平时代的改革,事实上是停滞的。

他认为,习近平透过一系列权力运作,成为继毛泽东之后最有权势的中共领导人后,便「疯狂扩张党权」,深入到企业、经济组织及社会的神经末梢,也就愈发不可能对党政官僚资本集团动手术,改革也就真正寿终正寝,所以人们看到的,就是「哈哈镜」式的改革。

邓聿文分析,如今中共官方藉改革45周年发起一波改革舆论战,但这是内外环境逼迫下做出的「安抚社会焦虑情绪」的姿态。过去4年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不安,让官方觉察到危机汹涌,只好再次拾起改革的名号。

他说,从这个角度看,不排除中共2024年在经济上或许有某种形式的、相对有力度的改革措施推出。然而,习近平对改革的认知,决定了所谓「重大举措」不会让人有太多意外。他在2013年及2018年,就分别说过「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以及「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等语。

邓聿文说,习近平的话,意谓着过大的党权是坚决不能改的。而不改这一点,势必使他的改革沦为「哈哈镜」。正如人或物在哈哈镜中会扭曲变形一样,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改革也是扭曲变形的,和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相去甚远,甚或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