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夜送客:记刘炯朗的青年故事
前清大校长刘炯朗(清大提供)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曾偶听前清大校长刘炯朗以母语粤语吟诵《琵琶行》,音韵独特,粤语比国语更近古音,在他沙哑的嗓音带领下,刹那间,我们好像回到9世纪初的浔阳江畔,与白居易的心相遇。
刘炯朗,于民国109年11月7日过世,享年86岁。他在计算机领域上的成就,以及教育上的贡献,特别是任清大校长期间,处理辐生所情杀事件,「无论杀人或被杀,都是清大的学生」,一体关怀,留下难以超越的典范。
刘炯朗的国语带着广东腔,因为他是来自澳门的「侨生」。但是这位侨生在台湾有服役,与一般侨生不同,过去讲到这段,他总是哈哈大笑。
刘炯朗生在广州,其父刘沛然是中华民国空军,在抗战时期,驻防于重庆、昆明,与家庭分离8年,刘炯朗随母亲与兄弟避战乱于葡萄牙属地澳门。
当时香港已沦陷,澳门因葡萄牙在二战期间保持中立,幸免于日军侵扰。母亲从小就教他唐诗宋词,生活虽然清苦,但教育不曾中断。刘炯朗曾说,回过头来看,他在澳门接受非常好的中小学教育,打下日后发展基础。
「那时澳门没有大学,所以没有升学压力,我们读书很快乐,学校里什么都教,为学生准备的是全人教育,不是考试挂帅,至今天,我引用的很多东西,都是高中、初中时,打下的底子,」他曾经这样说。
抗日战争虽胜利,国府又失守于大陆,其父刘沛然随着政府迁徒至台湾,并在冈山空军官校任教,刘炯朗兄弟在澳门完成中学教育后,申办来台依亲,住在冈山空军眷村,以一般学生身份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并非在香港参加海外招生,因此他如同国内一般生,必须服役,但是他认为,能为国家服兵役,觉得很光荣。
刘炯朗考大学时,台湾只有四所大学,即台大、省立师范学院、省立台南工学院(成大前身)及省立台中农学院。各校独自招生,没有联招。他报考两所,考取台南工学院后,在民国41年进入电机系就读。
他忆及成大的求学生活曾说,「成大的教育,让我学会读书方法,养成研究习惯,为我后来进入MIT就读,做了很好的准备,不过大学前2、3年没有想到出国,当时国内也没有研究所可考,但是我读书很认真。」
1950年代的台湾,电机系毕业生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台电公司,一是电信局。刘炯朗希望继续在学术上深造。民国4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第一届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来又在留学考试中得到第一名,是该在国内就读,或是赴美求学?经费如何而来?
在万般思绪中,他决定先当兵,在服役期间,获得成大「李氏奖学金」奖助2年5000美元加机票,令他的赴美求学计划得以落实,并由此开启学术之路。
刘炯朗学贯东西,兼具理性与感性,在2005年开始,在IC之音主持「我爱谈天你爱笑」单元,表现惊艳,很受欢迎。他的讨论主题横跨天文、地理、人文、艺术、科学与校园等,听他谈古论今,是汲取智慧,也是一种享受。如今哲人凋零,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