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报研讨会遭诈3万 「学术诈骗」手法曝 学者吁别投稿掠夺性期刊

教育部正在研拟方案,避免大学学生及老师遭到学术诈骗。(林志成摄)

近来出现研究生被骗报名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另一些大学教师为了升等而花钱投稿掠夺性期刊,教育部将在25日召集公私立大学协进会讨论因应之道。不过学者表示,研究生报名假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指导教授没有把关;而老师投稿掠夺信期刊,将是自找麻烦。

诈骗无所不在,国民党立委葛如钧日前质询指出,有台科大研究生在网路报名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花了3万多元,但之后却发现是假的,根本没有这场研讨会。

另一些年轻的大学教师为了升等或是领取论文奖补助,因此会花钱将论文发表在「掠夺性期刊」,研究者通常能在极短时间内收到「审核通过」通知,这种期刊也被视为是一种学术诈骗。

教育部将在周二邀集数位发展部、国科会及公私立大学协进会召开「研商防范学术研讨会诈骗相关措施会议」,讨论是否建立单一窗口,先以人工方式进行学术研讨会检索,让师生于24小时、48小时或7日内可以得到回复,判定该研讨会的风险高低;中期则建立填报平台,上传佐证资料,并对被骗的学生提出补救措施。

不过教育部表示,掠夺性型态层出不穷,会议名称也快速更迭,而不同领域、不同学派、不同学校认知上的差异,也可能排挤新兴期刊的生存空间。另未经司法判决即指称特定研讨会为学术诈骗,是否可能有后续争议及争讼可能?

由于立委建议若学生被国际假学术研讨会诈骗,政府应提出补救措施,但教育部忧心,国外诈骗组织应负的偿还责任,是否适合被害人所属政府买单;而补救措施系赔偿一定金额,是否也提供诱因使国际诈骗集团联合学校特定人员进行套利?

暨南大学校长武东星表示,学生花钱报名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实在是很罕见的个案,更何况,学生出国参加研讨会,学校通常有一定审核机制,指导教授应该做好把关工作。而且现在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很少,他们也慢慢在进化中,变成有真的研讨会,只是「含金量」很低,学生是否适合去参加,指导教授要确实负起责任。

至于年轻老师花钱去投稿「掠夺性期刊」,武东星说,老师要多发表论文,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是各校升等要求的论文数量通常不多,而一些外审委员也都知道期刊的好坏,老师若提送发表在「掠夺性期刊」的论文来升等,那不但无法升等,也对自己学术生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