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路看振兴 ——“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活动综述
7月8日至7月1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主办,吉林省委网信办、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承办的“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活动分别在长春、通化、集安三地留下足迹。
由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记者、商业网站负责人、网络正能量骨干等70余人组成的“发现团”从长春启程,在沈白高铁通化西站建设现场,感受现代化铁路智能建造的震撼;在通化至集安的4347次公益慢火车上,见证慢火车为村民开辟的致富“快车道”;在集安口岸,看通化工务段职工精心养护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设备;在长春站,体验盛夏7月暑运工作的繁忙节奏……
车站是铁路的窗口,也是高速铁路线建设的关键工程。7月9日,在沈白高铁通化西站建设现场,现代化铁路的智能建造技术给予了“发现团”成员极大震撼。
随着重达521吨屋盖钢网架逐步顶升到位,通化西站站房钢网架整体顺利完成提升封顶。“屋盖钢网架的提升速度和安装精度必须整体一致,只要有一台机器出现2毫米的偏差,数字同步液压控制系统就会‘刹车’,直到控制系统将提升高差自动调整一致后,才自动解锁开始整体提升。”项目技术副经理张传儒说。
“冬季的通化西站属于高寒地区,如何保障复杂钢结构时刻处于健康状态是施工的关键。”项目技术专家周勋表示,团队研发了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钢结构在安装过程、整体提升和卸载后的受力状态进行全面“体检”,实时感知钢结构施工全过程的应力、挠度、位移和温度变化等状态,并将数据传至电脑、手机等系统终端,让钢结构的健康状态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通化西站施工建设已进入百日冲刺关键时期,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装饰装修工作,建成后总体规模将达到高速场4台8线、普速场3台5线,最高聚集人数1500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790人。
7月10日,在通化开往集安的4347次公益慢火车上,“列车大集”热闹非凡,沿线村民将自家的水果、山野菜、蜂蜜等土特产搬上了列车。
每天7时35分,4347次列车准时从通化站始发开往集安方向,途经水洞、鸭园、铁厂、果松、石湖、老岭、黄柏、西阳岔8个乘降所,全程运行2小时48分,自“列车大集”开设以来,村民们带货出山,特产不愁销路,让慢火车真正成为了致富“快车道”。
家住老岭村的赵玉民今年74岁,他向记者说:“坐火车16.5元,汽车28元,打车要50元,当然还是火车划算!”赵玉民种地之余,经常采些珍贵的山菜、菌类在列车上售卖,已经成了本趟列车的“老熟人”。
此时,拥有640万粉丝的铁路网红“影老板”刘影也登上列车,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把“列车大集”上的吉林特产介绍给全国各地的网友。
7月11日,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上暑热蒸腾,通化工务段通化东线路车间职工正顶着炎炎烈日施工作业。
今天,是他们对大桥线路设备进行检查维修的日子。9时20分,维修“天窗”命令下达,职工们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维修作业,伴随着机具轰鸣声,测量、维修、紧固扣件等工序逐一进行。
工长王俊半蹲在钢轨旁聚精会神地观测着,大家都说他有一身检修绝活,哪里道床下沉,哪里石子不密实,再小的问题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我们的施工作业必须保证螺栓完全贴紧,敲击声清脆响亮,就像钢琴声一样悠扬。”王俊半向记者说。此时,阳光逐渐强烈,温度逼近30℃,桥上没有遮挡,不一会儿,大家额头上的汗珠便纷纷滴落在铁轨上。
“作业完毕,人员料具全部下道,设备可以正点开通交付使用。”伴随着防护员的一声指令,今天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的检修作业圆满结束。
“咱们要过安检了啊,大家跟着我的声音走,慢一点,不着急。”“太谢谢你了,每年都得麻烦你。”“没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等你们开学回来,别忘了再联系我们。”
7月12日,长春站内人头攒动、秩序井然,在候车室,三名盲人学生旅客在铁路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顺利进站、乘车,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自7月1日起,一年一度的长春站暑运工作拉开了帷幕,今年暑运共计62天,至8月31日结束,预计发送旅客639万人次,日均10.3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加11万人次,增幅2%。
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今年暑运期间,长春站将加强客流高峰时段进站候车旅客引导和乘降组织,确保旅客平安有序出行;做好空调、餐饮、供水等基本服务,与机场、公交、地铁等交通运输行业紧密联系沟通;充分利用“春之约”爱心服务团队,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决旅客出行难题。
沿着百年梅集铁路踏足前行,蜿蜒曲折的线路将我省梅河口、柳河、通化、集安等地串联起来,这条铁路见证了我省历史的沧桑变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运力支撑,眼下,它正乘着沈白高速铁路的建设东风,释放出全新的活力与动能。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泽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