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行书《与蔡明远帖》,估计95%的人没见过!
《与蔡明远帖二首》是唐代颜真卿创作的一篇散文。不过,通常所说的《与蔡明远帖》或《报蔡明远帖》是指其中的一篇。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今山东临沂。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大臣,为开元年间的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安禄山发动叛乱时,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后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道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关于《与蔡明远帖》的创作时间,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此帖创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当时颜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浙西节度使。
颜真卿在饶州任刺史时,与州署校尉蔡明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蔡明远在颜真卿调任升州并遭遇饥荒时,不远千里送粮相助,解其燃眉之急。颜真卿为表达感激之情,写下了这篇《与蔡明远帖》。
此帖记述了蔡明远的背景和颜真卿之间的交往。蔡明远是鄱阳人,在颜真卿曾任饶州刺史时,曾前来表达对颜真卿的敬意。颜真卿调任升州后,蔡明远不远千里送粮相助,并一直追随颜真卿至邵伯南埭。帖文表达了颜真卿对蔡明远的赞许和感激之情。
此帖为行书作品,共22行,计138字。也有说法认为此帖共十八行,一百零四字。尺寸:拓本尺寸为35.6cm×16.5cm。
此帖以楷书开篇,随着节奏的加快,逐步写成行书,最后自然过渡到行草。通篇楷行草自然过渡,是此帖的一大特色。颜真卿的书法笔画有力而有节奏感,每一个字都充满动感,笔触流畅自然,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帖中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横竖笔画略细,点撇捺略粗,具有一种流荡的律动之美。随着节奏的加快,行草意韵逐步加深,流荡之气愈加酣畅淋漓。作品气势转换迅缓不同,与颜真卿的“三稿”创作心境有所差异,展现出他在不同情境下的书法风格。
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和脱俗的气韵。黄庭坚曾评价其“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自然疏朗,自带一种爽朗飘逸的清气,是颜真卿行草作品中比较少见的清流。同时,帖中字体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展现出一种豁达大气的书风。
此帖拓本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为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同时,也被收入宋《绛帖》中。此帖著录首见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后世书法家如董其昌、刘墉、胡小石等均有临写,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帖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展现了颜真卿与蔡明远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蔡明远的忠义之举;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是颜真卿行草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与蔡明远的故事和《与蔡明远帖》一同被传为佳话,成为上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颜真卿与范仲淹在鄱阳的德政贤风被后人并称“颜范遗风”,在鄱阳一中就有纪念他俩的“颜范二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