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給付加速 病團盼解3限制

陈妈妈四年前因久咳而就医,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结果是罕见基因突变,医师建议,并用二种标靶药物,每月药费约十四万元,一年存活率不到四成,与家人讨论后,自费用药,迄今支付逾七百万元。健保年初给付双标靶药物,但条件竟为「需化疗失败」,她被拒于门外。

近年来,健保署加快癌症新药的给付速度,一一二年迄今,纳入健保品项数为一一○至一一一的二倍之多,但对于许多癌友来说,却可能看得到、吃不到,因健保设下「限缩时间或疗程」、「限制使用对象」、「不得并用或替换」等三大条件。

癌症希望基金会统计一○八至一一三年四月共四十八项抗癌新药纳入给付,其中超过百分之六十六药物限缩给付条件,十六项血液癌症新药均遭设限,乳癌八项新药中则有五种药物被限缩用药资格。至于位居十大癌症之首的肺癌,八项新药中则有四种药物被限缩,未符合国际临床指引。

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中山医大附设医院前副院长暨胸腔外科医师陈志毅说,健保将部分肺癌标靶及免疫治疗药物限缩于晚期,无法早期用药:另限制标靶与免疫治疗不得替换等,大大影响治疗效果及存活率,而这正是台湾癌友存活率落后他国的主因之一。

台中荣总血液肿瘤科主任滕杰林表示,血癌新药限缩严峻,许多病人只能自费用药,有些直接放弃治疗,或自行递减药量,宛如慢性死亡。癌症希望基金会倡议发展部主任蔡士敏指出,部分乳癌标靶药物硬性规定仅给付廿四月,即使治疗效果显著,时间一到,就停止给付。

对此,卫福部健保署医审及药材组长黄育文表示,新药纳入给付,过程严谨,如临床医师觉得给付规定过于严苛,损及癌友权益,或「下车机制」(如用药仅限两年)不尽合理,也请透过医院或医学会提出最新医学实证数据,提案至专家会议、共拟会议,如审查通过,就可调整给付规定。

黄育文强调,署长石崇良上任后积极推动多项药品政策改革,争取增加癌症基金等预算,就是希望新药给付,能与国际标准、方法接轨,未来仍将持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