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佛寺南院挖出晚唐陶器、五代南汉地砖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西元917年至971年),原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䶮呼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到了清顺治元年(西元1649年)时,公署毁于大火。原明朝东江军将领、被清世祖封为平南王的尚可喜在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由于唐末五代时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史载唐代末年建立南汉政权的刘隐、刘岩兄弟凿平禺山筑新南城,刘岩称帝后改广州为兴王府,并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和佛寺。

这次大佛寺发掘现场与大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宫直线距离为300多公尺,2014年曾被公布的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南汉的大型砖铺地面是在地下3公尺处发现,而出土的晚唐时期陶器堆积为一不规则灰坑状遗迹,灰坑南北8.5公尺长、东西宽6.2公尺、残深0.5公尺。坑内集中埋藏大量陶器和釉陶器,总数超过100件,包括坛、罐、碗、执壶等,大部分残损,也有少量较完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