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落入融資陷阱…年輕人存1桶金 成存「1桶債」
根据消保处统计,二○二○至二○二三年间各地方政府受理涉及融资公司相关消费争议,每年达三百至四百件。记者许正宏/摄影
不谙租赁、融资公司操作手法的「财经小白」,误入消费、理财陷阱案例层出不穷。行政院消保处统计,二○二○至二○二三年间,各地方政府受理涉融资公司消费争议每年约三、四百件,争议态样以「无法解约,或需支付高额手续费始得提前清偿」约占七成最多,其次是「不知是融资贷款」、「业者话术诈骗」、「违约金过高」。
租赁及融资公司的放款乱象,导致许多民众被诱骗去借高利贷还不出来,民众党立委黄珊珊形容资融公司所推出的手机贷、中古车贷这是「新型态负债」,国民党籍立委王鸿薇痛批,以前年轻人是存一桶金:「现在是存一桶债!」
有车子就能贷款,连头期款都不必自备,听起来很轻松简单,最后经常衍生消费纠纷。这类消费融资纠纷在二手车交易市场比较常见,年轻人想要买车子,有时会掉入这类消费纠纷,争议点不在买来的二手车上,而在于融资。
资融公司的放款乱象,除了超贷及高利贷之外,最为人诟病的是诈骗和假交易这两大类,前者甚至已经演化成「诈骗一条龙」,后者则是为了规避公司法第十五条的规定,透过假买卖,让融资公司可以用「买卖」的名目借钱给民众。
问题公司以不实广告,诱使消费者上钩购买服务或产品是现在极为常见的「先买后付」(BNPL)争议,最常见就是诸如电脑、瑜伽、医美课程的贩卖,消费者买了后,发现根本不值,却无法退款。金融业者指出,大型上市公司旗下的资融公司,虽然本身并未对消费者行诈:「却买了有诈骗嫌疑公司的应收帐款,帮这些公司更快速周转金流!」成为帮凶。
消保处处长钟瑞兰说,以去年为例,融资公司所涉的前三名行业分别是「补习班」、「瘦身美容」、「交友服务」,案件数约占整体融资公司消费争议七成,去年中部大专院校多名学生遭业者以无卡分期话术诈骗案件,也是透过融资公司贷款。
包括租赁公司、融资公司,以及BNPL这些非金融机构业者,漫无限制地借钱给许多年轻的「无卡小白」,甚至前进校园,让很多年轻人在入社会前就债台高筑,甚至牵连父母「子债父偿」。
钟瑞兰说,大专生无卡分期诈骗案件,根本没有商品买卖行为,是实质诈欺行为,但消保处或地方政府收到申诉,仍会从宽认定,协助消费者跟业者调解。
钟瑞兰说,消保处协调主管机关在「定型化契约应记载及不得记载事项」中增订「消费借贷契约」条款,充分揭露相关资讯,如主管机关卫福部要求瘦身美容业者在契约里写明,健身房契约则由体育署规范业者,若未经业者告知,消费者可以主张消费借贷契约不具效力。她坦言,主要是处理契约内容,至于融资公司行为面该如何规管,不在消保范围。
钟瑞兰表示,消保处正在收集国外对融资公司的规管情形及国内产业营运状况,提供相关机关后续研订融资公司管理机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