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vs.好兄弟 东方重情义
2019年百年鸡笼中元祭罕见水灯还没下水,就先起火的情况。(本报系资料照片)
王祖贤扮演的聂小倩号称最美女鬼。(取自新浪微博@郝晓辉微博)
东方鬼片中的僵尸。(取自豆瓣电影)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的鬼有时比人善良可爱。(新华社资料照片)
西洋万圣节VS.中国中元节
适逢西洋万圣节,南瓜、骷髅、蝙蝠,以及大喊「不给糖就捣蛋」的小鬼头满街跑,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万圣节意象。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年轻人把这些西洋鬼怪玩得时尚,对中国传统的鬼反倒陌生。其实中国的鬼观念带有人情味,不输万圣节的趣味。
中国的鬼可怕吗?近日受邀来台学术交流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蔚表示,人死后成「鬼」,中国人对部分的鬼还带有感情,例如过世的亲人。有祭祀的鬼不怕,怕的是无人祭祀的「厉」。而最近大陆火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粉丝以「神仙」称之,但严格来说,哪吒是死后被封「神」,不能称「仙」。
不怕家鬼怕厉鬼
西洋万圣节通常与灵异事物联系起来,万圣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笼罩在死亡、阴阳、魔法、怪物相关事物。人们在10月31日夜晚举办万圣节派对,说鬼故事、看恐怖片也是常见的万圣夜活动。西方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与中国的中元节类似。
中国民间相传,中元节地府大门打开,阴间鬼魂会被释放出来,中元节或盂兰盆会济幽科仪主要救济对象就是这班饿鬼。这点与早期盂兰盆会的方式不同,最早是将饭食等置于盆中供养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由于盂兰盆会也是道教的地官赦罪日,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不排除是受到道教净供中饿鬼受食的影响而出现选择性改造,演变为施饿鬼仪式。
「人们很难跟鬼切割关系,毕竟以前是自己家人。」许蔚说,对待家鬼与外鬼,民间态度与方式不同,对于自己的家鬼只可以想办法使他「消散」,不可以「诛灭」。鬼不可怕,怕的是无人祭祀的「厉」。
严格定义鬼厉神仙
在《左传》提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称「厉」的鬼是无所归的鬼,即无后之鬼或无主之鬼。对「厉」这样可能造成死伤恶果的可怕魂灵,古代朝廷定下依儒礼安抚,佛道二教也针对厉与孤魂的魂灵进行普度。
有趣的是,人死后需要道士僧侣超度,但是度人的道士僧侣,部分在死后也有被普度救济的需要。原本是仪式提供者,在这里变成仪式本身。许蔚指出,僧道二类死后被列为孤魂,反映的是民间对修行者遭遇死亡的正视与应对。
鬼、厉与神、仙,在传统上皆有严格定义与区隔。以最近大陆火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来说,这部陆制动画电影成功引起年轻人关注传统神话,网友皆以「中国的道教神仙」称之,但许蔚指出,哪吒是「死后成神」,严格来说,哪吒是「神」而不是「仙」。「我们对『神』附加很多意义,其实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是可以被道士差遣的,与『仙』或『天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