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如何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金融机构高管们这么说

老龄化成为了我国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银发经济的蓝图也正徐徐展开。

“老龄不是负担,老龄是社会的财富。”在6月20日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数据显示,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0%。养老金融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成为我国金融业必须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然而,在参加此次陆家嘴论坛的金融机构高管看来,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养老金融仍然面临不少堵点,需要政策、市场、机构等多方面合力,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

养老金融发展面临不少堵点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65岁以上老人达到2.17亿人,达到总人口的15.4%。按照国际标准,这串数字意味着中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社会。

数量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也让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性越发显现。从我国金融市场来看,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基金业,众多金融机构对于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视度近年来已提升到重要战略的级别。例如不少银行成立了专门的养老金融独立业务部门,保险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险保障的同时,更是深度涉入养老产业投资,打造养老金融生态。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堵点和难点。

“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从需求方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46%左右,仍低于国际上55%的最低警戒线。蔡希良称,养老金替代率低,导致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需求,这根本上还是养老储备金缺口的问题。

而从养老供给来看,蔡希良提出了以下问题:首先,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去年北京市养老机构总体入住率只有38%,供给错配是主要的原因。2/3以上的养老机构在郊区,但是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区。”

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在我国“9073”的养老模式下,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对需求较大的居家长期照护、助残、助医等适老化供给严重短缺。

此外,医养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只养老不医护,但是医疗机构只治病不养老,老年人难以获得生活照料和医疗的养护。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亦表示,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但是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同时,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相对慢一些。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着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担保的难题。

如何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

参与陆家嘴论坛的金融机构高管普遍认为,在这些堵点和难点面前,解决养老资金来源是重中之重。

“在供需矛盾当中,主要矛盾还是养老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即钱的问题。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这是关系未来数十年,数亿老年人,生命幸福安康的根本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树立科学养老理念,尽早规划准备。”蔡希良表示。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赵永刚亦称:“发展养老金融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对于养老金从哪来的问题,我国设立了“三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但仍面临严重的不平衡。

蔡希良称,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主体制度个人养老金到去年年底开户数超过4900万个,但遗憾的是账户空转率约7成。

在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就称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这一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不过,在蔡希良看来,除了第三支柱外,第二支柱也有弱项,企业年金覆盖率还比较低,必须尽早采取行动,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蔡希良和谷澍均提出期望税务等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第二、三支柱的吸引力。蔡希良建议称,例如在政策方面,研究取消企业参加第二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以及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等隐性门槛。又如税收方面,研究适度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税优额度,并对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从而增强第三支柱对广大免个税群体的吸引力等等。

而在养老金投资方面,施罗德集团中国事务主席吴思田(Sebastian WOOD)则在陆家嘴论坛上称,预计中国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增长将远超其资本市场的增长。但在中国,如果不包括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部分,目前养老金储蓄只能投资于国内资产。他认为全球多元化投资可以为中国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资组合带来重大的收益,因此建议将国际资产纳入中国养老金投资组合。

如何破解养老产业盈利难题?

为了打造“金融+康养服务”的养老金融生态圈,金融机构近几年开始深度涉入养老产业投资,这一点上,大型保险企业的步子迈得尤其大。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保险机构已经建成运营的养老社区30多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

但养老产业的盈利难题却一直是整个业界都在关注的话题。第一财经从多家“保险系”养老社区了解到,养老社区需要达到盈亏平衡,其入住率一般要求在七成至八成以上。在这个前提下,盈利周期在八至十年,甚至更久。

“我认为养老服务是一个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产业,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打造核心能力。”回应养老社区的盈利难问题,赵永刚表示。他认为,养老服务市场不断丰富,但是供需匹配是关键性问题。做好客户定位,聚焦客户真实需求,并且对应做好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有效带动入住率。有了入住率的提升,成本的覆盖和盈利就是未来的目标。同时,需要建立差异化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运营能力。“运营做好,在提升客户体验同时,也能让养老社区从成本中心变成公司新的利润源。”赵永刚说。

另外,赵永刚表示,面对养老行业的人才短缺挑战,需要加强建设一支能够支撑养老社区运营的管理和服务队伍。“面向未来,要有意识加强养老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让更多优秀年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赵永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