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一企一策”考核凸显价值创造导向
国务院国资委将与央企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隆冬时节,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现场施工正忙。新华社记者 许 畅 摄
□ 本报记者 王春华
国务院国资委推出重磅利好,促进央企价值理性回归。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明确2024年将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回顾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体系,从“两利一率”到“两利四率”再到“一利五率”,其意旨很明确——持续推动央企上市公司提质增效。此次考核制度重大改革,央企市值管理再度成为焦点,不仅展示了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发展的深刻洞察,也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
会议指出,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根据会议介绍,“一企一策”考核制度的核心,在于强调统筹“共性”与“个性”,不再采取统一的考核方式,而是根据每家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还研究部署了2024年重点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2024年,国资国企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增强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引导国有企业着力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等“五个价值”,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更加突出分类施策,更加突出纵深拓展,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更广更深落实。
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
近年来,随着“一利五率”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务院国资委引导央企有针对性地增设考核指标,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健全。
所谓“一利”,就是突出对利润指标的考核,充分体现企业对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五率”,即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了2024年对央企考核导向依然围绕“一利五率”下的价值创造展开,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
会议进一步提出,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会议强调,要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稳增长,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增信心、蓄底气。
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为了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国务院国资委在会上表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
事实上,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接连“点题”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就透露,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1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文表示,要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1月24日~29日的4个交易日里,A股整体震荡调整,“中字头”板块却应声走强,股票指数涨幅达约13%。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电信、中国交建等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就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考核作出积极回应。
此次政策的推出,实际上是进一步给央企以及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给予积极的市值管理的预期。
“投资者应该从对央国企自身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理性回归角度,全面看待这一政策。”香港致富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肇越认为,政策推出后,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自身有动力带动其价值回归到合理水平,这能给大盘指数带来深远影响。
探索将品牌价值纳入考核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还透露,将探索将品牌价值纳入考核,鼓励企业练好内功、外塑形象,不断提高品牌附加值和美誉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为进一步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会议明确,在2024年对国资国企的考核中,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从赋权松绑减负、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保障企业长期稳定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冲锋,多出快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来源:中国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