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黄金档爆款剧!狂上热搜300次仍被群嘲?老戏骨口碑也被拉低
昨天聊完《仙剑》热。
今天是另一个现象——亦舒热。
《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喜宝》,还有正在播的这一部——
承欢记
杨紫许凯主演。
何赛飞许亚军等老戏骨加持。
开播后数据第一,微博热搜不断。
带着好奇点开后,Sir大致明白了这些年亦舒作品改编受青睐的原因。
一是大女主,符合当下观众的需求。
亦舒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多好强、目标清晰、自我而利己(中性词)。
二是城市中产,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反映。
国产剧擅长的是年代剧、乡土剧、古装仙侠或者民国谍战,一拍到当代都市,尤其是涉及职场戏,就容易空洞悬浮。
而亦舒的作品,背景是上世纪的香港,都市文化氛围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有很多女性进入到职场中。
所以你也能看到,职业剧、职场女性一直是港剧的特长,甚至现在都领先内娱几个身位。
但。
亦舒的作品这些特质,到了内地,经过本土化,被重新演绎。
却不可避免地变得割裂和别扭。
归结为一点就是“既要又要”。
这也是今天要说的《承欢记》的问题。
目前没有开分,但豆瓣已经出现不少激烈的声音,称这是——
“职场偶像剧”“娇妻文学”“没有人味”。
要知道这些可都与亦舒的小说背道而驰。
当然Sir并不是所谓的“原著粉”,痛斥一切“魔改”。
而且亦舒的小说也不见得就是金科玉律,改不得碰不得,本身她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少有一点——
她笔下人物的精彩就在于,没有惺惺作态,而是着眼于赤裸的欲望和利益。
如果你只想看一场美美的都市霸总偶像剧,尽可以火速离场,沉浸在《承欢记》里。
接下来的吐槽要开始了。
第一集,就是个典型的玛丽苏式开场。
杨紫演的麦承欢,普通人家乖乖女。
住上海弄堂小平房,工作是忙成狗的酒店经理。
临近三十,交了个感情不错的同龄男友,也差不多要谈婚论嫁了。
到这,都算接地气。
但很快,哐当——
女主翻脸。
男友上门来道歉。
麦承欢妈妈问到底怎么了,她很有原则:这是底线问题,骗人就是不行。
他竟然骗我说车是租的,没钱需要贷款,但结果都是假的……
其实他是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他是真有钱!
因为发现男友有钱要分手???
一时搞不懂这是凡尔赛呢,还是玛丽苏那套好单纯、好特别、一点也不爱他的钱的戏码。
从这里Sir已经感觉到不妙。
也理解了网友为什么会说女主“没人味”。
并不是说一定要贪恋钱财才能代表真实的人性,而是女主这些“高洁独立”的品质,并没有被导演充分地解释,好像只是在对着一种完美的人设照本宣科。
然后,国产剧里那些狗血桥段逐一登场了。
势力刁蛮的(准)婆家。
地在两家人吃饭时喝红酒、吃黄鱼,让草根出身、没见过大场面的麦家当众出糗,顺势阴阳怪气人家见识短。
婆家最大的甲方,刚好就是女主工作的酒店。
于是未来婆婆,又假意示好,其实是想利用女主的关系,不让自家公司和酒店的吃回扣东窗事发。
但你懂的。
未来婆家的一家人,本质都只是为了让女主“成长”、“蜕变”的工具人。
果然,第十集。
女主和男友谈崩了,还卷入了回扣风波,被酒店开了。
接着咋办?
人间清醒,奋斗搞钱?
有是有。
但到了职场上,麦承欢很快遇上了她的另一个倾慕对象——
她的顶头上司姚志明(许凯 饰)。
而这个人呢,还是麦老太太的孙子。
你以为的独立女性是甩开富二代,独立做自己。
结果人家是甩了一个二代,抱上另一个二代。
换着法子在职场里谈恋爱呢这是。
奔着亦舒去。
不出几步,就落回到国产剧的窠臼。
国产的职场女性最致命的地方是。
她们一方面标榜着要独立,但展现出来的却是——如果不靠男人,你没法相信她这业务能力能成功。
《承欢记》里麦承欢的聪明、善良、独立,无法自洽。
比如上司让她策划520活动。
这几年,年轻人反恋爱脑了,消费也降级了,还像以前那么搞,显然不行。
女主一拍脑袋,换了另一套营销方案——
520,是属于孩子和父母的节日!
让子女带着自己的另一半,也带上自己的爸妈,聊上一辈父母的爱情秘诀,这样一定很温暖,很有意义!
……光是想象那个画面,就得脚趾扣地。
让你玩浪漫,你玩尬得是吧。
520情侣约会,直接爆改“好家风宣传日”。
但《承欢记》最致命的缺陷,还不是失真职场戏。
而是在于——
它打着女性成长的名义,却将女性在现实遇到的所有困境,粗暴地简化为“总有刁民要来陷害本公主”。
比如前面说的。
女主的设定是喜欢加班,想卷事业。
但她在妈妈的催婚下,突然又稀里糊涂觉得,结婚也蛮好。
前脚还觉得男友装穷骗她很可恶,侵犯了她的原则;后脚又觉得男友情有可原,结婚也需要更好的物质条件。
说一出是一出。
但你始终感受不到,女主做的这些决定,是出自她的自我和欲望。
包括她的爱情。
麦承欢热衷于当男友的妈,把过度付出理解为爱情就是不该计较得失。
Sir不是要讨伐恋爱脑。
问题是——
观众从头到尾就没看出来,这位被编剧刻画成一无是处的妈宝男,到底又有哪些闪光点,值得她如此恋爱脑?
就像网友说的,一拍女性成长,总是离不开标配四件套:
原生家庭不好妈,没有担当弱势男,刁难算计恶婆婆,职场作祟心机女……
除了这些抓马的设定。
编剧好像就再也想不出来,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在事业与婚姻之间,在为家庭付出和自我实现之间,会如何顾此失彼,摇摆不定。
一旦遇到困难,首要的不是呈现奋斗的过程。
而是天降金手指。
麦承欢是普通女孩。
但结果,人家还有一张王牌:继祖母。
咱也搞不懂,为什么年近八旬的老太太,会在上海市中心拥有一整栋百年老店,资产好几个小目标,整天没事干了,就独宠麦承欢一个。
更加搞不懂,为什么老太太的亲孙子,刚好又是许凯演的男主,对麦承欢有意的前上司。
一个是她的亲孙子,一个是她最看好的女孩,当然要撮合在一起啦。
所以从一开始麦承欢就赢定了——
因为这门亲事,内定了。
反正,按照内娱对独立女性的设定:人品完美,事业巅峰,婚姻美满。
那么接下来的剧情,一定是女主丢了工作,但会在老太太的酒店帮忙。
男主一定会和女主日久生情,两个人会在和现实隔绝的职场戏中,把酒店搞得蒸蒸日上,最后走进婚姻,迎接三胎生活……
同样失真的,还有女主的闺蜜。
作为乖乖女麦承欢的镜像——
主打一个自我放飞爽文人设。
先前,有了孩子,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步入了没太多爱情的婚姻。
三年后离异,还独自带娃,本来就是可以描写女性困境的。
像过去《我的前半生》,虽然后半部分也玛丽苏,但至少让你看见离异女性的痛苦:消费降级、不被同事待见,顾得了自我实现,又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写出了单身女人光鲜下的不堪。
那么《承欢记》,则是直接一键升级。
刚离婚,想要重返职场,咋办?
简单。
凭一笔数目惊人的赡养费,随便就能租到上海市中心的小洋楼,然后开私人定制高级珠宝店。
带着娃,但还渴望爱情,咋办?
更简单。
安排一个细皮嫩肉、纯情无敌的奶狗。
刚好,还就是从小暗恋你的伪骨科干弟弟。
内娱拍女性成长,仍然在用偶像剧逻辑——
只不过以前是骗你,公主只要够甜够纯洁,就会有王子来爱。
今天,则更爽、更粗暴、更速成。
你生下来就是女王的命。
Sir不是说这种爽文女主不能有。
还记得《爱情神话》里的格洛莉亚吧,“有钱有闲,老公失踪”。
但这个角色很可爱,不让人质疑其真实性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里三个女性,是三个不同的位面——
格洛瑞亚主打美艳,李小姐主打事业,蓓蓓主打传统家庭。
电影的可爱是,将这三种位面并置在一起,没有比较级,不同类型的女人都可以是独立女性。
而且这三个人,都体现着人生的阴晴圆缺。
风情的美艳娇妻,没本事、没商业头脑;
业务能力强的,生活不够光鲜,和母亲挤在老破小里;
而传统的家庭妇女呢,偏偏又婚姻破裂。
人哪有完美,人生哪有开挂的顺遂。
在不完美、不如意中,依然百折不挠的,才是独立的人格。
而不是有了钱,有了贵人,有了无敌的运气,这下终于可以独立了。
我们抱怨着国产编辑总是给主角开金手指。
而归根结底还是——
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独立,究竟怎样才能通向成功。
因为现实让我们看到的是。
在阶层固化、二代垄断的环境里,独立的奋斗,要么与成功无缘。
要么这成功里,不会太干净。
就不要说《狂飙》去年引发的热潮,很多人也想效仿强哥“卖鱼”。
就说亦舒小说里,有多少真实的东西,今天还能摆上台面?
那些“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至少要很多很多的钱”,永远精致、独立、潇洒,也决绝通往精致利己的都市女郎,注定难以成为国产剧里的女主角。
不管是《承欢记》,还是过去的《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喜宝》。
它们都只是借用了亦舒笔下的人设。
却从没为这些有欲望、有野心的女人,填充令人信服、引人共鸣的血肉。
它们只想迎合最爽的“正确”。
先把女主角拍成白莲花。
而阻碍女性自我实现的,一定都是出轨的渣男、抢老公的小三、控制欲的婆婆、吸血的原生家庭……
国产剧给女性角色造神的背后,其实藏着最顽固的懒——
我不愿接近你,观察你,了解你。
于是,只好把最廉价的安眠药,一股脑地塞给你。
很多人都说,拍女性成长,最重要要有“女性视角”。
Sir觉得,所谓女性视角,只是一种叙事策略。
女性主义的作品,或者关照女性的作品,也不是说女人拍的、拍了女人的故事。
借用《使女的故事》作者,给“女性主义作品”下的定义——
而同样拍女性题材。
台剧的思路,恰恰跟内娱相反——
当内娱热衷于迎合正确,讨伐。
人渣
而台剧要做的却是抛开正确,只去关心一个有趣、复杂、成熟的人,比宇宙还难懂的内心,比貔貅还过分的欲望。
就像《承欢记》里的难搞婆婆,妈宝老公。
《不够善良的我们》也有。
Rebecca的哥哥坐过牢,何妈妈极力要求她搬走。一贯孝顺的何瑞之,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用冷战对母亲发出警告。
“恶婆婆”伤透了心。
但在一次对话中。
观众理解了她的恶,她的控制,她对儿子过分的依恋。
其实源于她作为寡妇的脆弱。
何瑞之跟母亲冷战,是不是说明——
他有足够的勇气,选择真正想要的伴侣,不再受母亲的控制?
错了。
当Rebecca和他分手,何瑞之没有挽留。
他向现实妥协了。
选择了自己不太爱,母亲很满意的简庆芬。
后来的婚姻,他把自己训练成一百分老公。
丈母娘脑退化,他让老婆把她接过来住;老婆抱怨锅子太脏不好刷,他欣然接过,太好了,我最喜欢刷锅子了。
但老婆生日那天,他买了“她”最喜欢的蛋糕。
这个她,不是简庆芬,而是同一天生日的前任Rebecca。
那么,《不够善良的我们》是要为作为主妇的简庆芬说话,说她被婚姻生活摧残吗?
也不是。
相反,这部剧要戳破每个人体面下的狼狈,深情背后的自私。
简庆芬对老公说,不会辞职照顾妈妈,因为她需要一份工作证明自己。
好独立,好潇洒?
下一秒就打脸——
简庆芬做的是保险,这个月业绩不行。
她立刻找哥哥签单。
为什么《不够善良》只是讲中年危机。
又慢,又琐碎,还有做作的独白,却能让观众激情五星。
因为它不想过分吹捧女性独立的价值,更不想把女性变成受害者或胜利者。
只想还原出我等俗人最原本的样子,和不会对任何人网开一面,充满黑色幽默的生活。
但这样的剧,坦白说,如果内娱一不小心拍了。
Sir也不敢想象,会遭到怎样的讨伐——
男主结婚十几年还爱前任。
……渣?
女主言行不一,既要又要。
……茶?
相反《承欢记》人物失真,剧情土味,观众就是受落。
哪怕这部剧的内核,偏离亦舒真正要表达的独立意识。
哪怕麦承欢的设定,洁白无瑕到失真,甚至毫无人味。
它依然收视破2,播放过亿。
其实台剧拍女性题材,并没有只关注女性,它们只是用更人性的细节,还原真实世界的惨烈。
于是。
我们能看到四十岁回老家买鬼屋,才决定要生孩子,把生活往死里作的俗女陈嘉玲。
也会同情《她和她的她》里,因为生不出孩子,被传统价值洗脑,默默纵容老公性侵女学生,可恨可怜的师母。
更会被《想见你》里代表着平凡大多数阴暗面的陈韵如,刺中内心柔软的部分。
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反派。
她们总能让你精准代入,也总能拓宽你对人性的理解。
而内娱这些标榜着独立、进步、正能量的女性成长剧。
却还停留在最粗制滥造的阶段——
只关心怎样的议题容易爆,怎样的剧情才够解气。
或许。
差异在于,市场的包容度。
但更本质的或许是——我们有多大的意愿面对真实的人生。
在一个地方。
人们能够安静下来体味生活,关注普通人,理解种种的无奈和苦衷。
而当Sir在批评某些作品时,总是不乏这样的声音:
生活已经够累了,在电视剧里还要面对真实吗?
平日里受气,看一看爽剧怎么了?
甚至在豆瓣已经飙到9.0的《不够善良》里,不少一星短评也在审判着剧的“不够完美”——
好像谁要是打碎他们心里完美的泡泡,谁就是敌人。
Sir理解这种心态,也不愿过多苛责。
如果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耗光了心力,自然也无法再多去反思现实,去换位思考,去触达更深层的意义。
只需要的是最即时的满足,最开挂的爽文。
一批投其所好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
于是,我们筑起一道精致的围墙,隔绝外面的世界。
谁欺骗了谁。
谁选择了谁。
早就难以分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