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壮+刘世超+郎春晖+魏然:变局时代的战略与军事领导力

题记:2024年7月2日,北大国发院承泽商学第3期活动举办,围绕“变局时代的战略与军事领导力”主题,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前联席院长杨壮,溪木源创始人刘世超、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对话交流,对话主持人为景铄智库创始人魏然。本文根据对话内容整理。

魏然:我是景铄智库的创始人魏然。我们的咨询团队已经陪伴中国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成长超过10年,数据库里积累了新经济各个象限高管的数据,所以就衍生出了“景铄智库”。智库中的所有专家都通过多年的接触和筛选。这些能被称为行业专家的人,不仅仅具备极高的商业赋能价值,他们的品格以及对社会层面贡献的意愿都是经过验证的。今天,我们不仅邀请了创始人,政策专家,投资人,我们也同时邀请了智库的几位行业专家参与论坛,共同发声,建言献策。

这场论坛的主题是变局时代的战略与军事领导力。大家知道军事领导力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在企业中的应用需精心挑选,不能简单套用大框架。因此我的第一个问题想请问三位嘉宾,针对当前中国企业包括创业企业,特别是面对80后、90后的CEO和首席人力资源官(CHO),您认为有哪些军事领导力的理念是他们能迅速借鉴并能有效实施的?

杨壮:2004年我有幸与西点军校建立联系,与此同时,我的同事胡大源老师则在研究中国的《孙子兵法》和经典战役如四渡赤水。我们发现,尽管军事领导力跨越国界,但其中蕴含着共通之处。

军事领导力对人的深刻影响,尤其体现在执行力上。第一代企业家中那些能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和王健林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曾在军队中服役,这赋予了他们底线意识和上限思维,在关键时刻知道如何行动,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和强大的自驱力。

西点军校也有同样的成果,它在战后培养出的CEO和企业家数量甚至超过哈佛商学院。哈佛每年从众多申请者中选拔千余名研究生,西点专注于本科生的领导力培养,而且课程精简为管理、领导力等核心科目,甚至连财务课程都没有。在西点军校,开学典礼就是一场考验,约5%的学生会因无法承受压力而离开。包含严厉训斥在内的高强度身心训练,正是为了筛选出心理强大、适合当领导的人才。有趣的是,在硅谷等地,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常能成为企业创始人,这与他们在军校中经历过严苛的训练和考验,进而培养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领导力不无关系。

具体到企业组织,军事领导力是通过培训还是招聘来实现,二者哪个更重要,不同的人看法可能并不相同。但是,显然西点军校的实践证明严格训练和领导力培养非常重要。

郎春晖:我认为招聘更重要,因为好学生是挑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杨壮: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如此。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人即便老师给予不多,也能展现出强烈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他们或许并不绝顶聪明,但是拥有独特的悟性,具备企业家所需的多种特质。这些特质匹配好的商学院环境,会迅速闪耀并脱颖而出。在缺乏这些特质的人身上,进行相同的训练,但是从领导力提升效果来讲,最终可能收效甚微。企业尤其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当然要更看重招聘,否则人招进来后花费很多精力和金钱去培养,发现可能仍难以达成岗位目标。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相信拥有军队背景对人的职业发展很重要。近年来商学院兴起的戈壁挑战赛,参赛者原本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通过跑步和锻炼,大家惊讶地发现,那些在军队里经受过严格训练、有过磨难经历的人,面对这类挑战时显得格外从容和自信。

上述几件事好像各不相同,但其实很有共同点,那就是军队训练对个人成长有深远影响,这包括身体素质、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

纵观他们的职业生涯,我再分享两点观察:

首先,据我所知,西点军校领导力专业的军官中,有人退休后并未如外界所传成为咨询师,而是加入耶鲁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等顶尖学府讲授领导力。

其次,西点军校不少毕业生最终选择硅谷作为创业舞台,他们或许不是技术专家,但凭借在军校培养出的团队精神与领导力,他们在创业路上同样大放异彩。

魏然:谢谢杨老师。接下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一位是多年陪伴创业者成长的投资人。关于如何将军事领导力融入组织内部,包括如何培养危机意识、建立深厚信任、为基层赋能以及提升行动力等方面,无论是宝贵的经验还是深刻的教训,两位有哪些分享?

刘世超:我们公司不足之处很多,但是有两个方面表现不错。

第一,作为一家融资活跃的企业,我们在24个月内完成了7轮融资,筹集了数千万美元,成功创造了数万就业岗位。尽管我们刚开业不久就遭遇疫情,但美元基金投资本就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博弈,他们愿意一起承担风险,这比国内有些资金要好,因此,资金的性质远比其数额重要得多。

第二,关于军事领导力在企业中的应用,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翻译过来就是说,用兵的上策是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再次是出兵打击敌人,下策是攻打城池。孙子主张以智胜敌而不是以力胜敌,认为策略、外交很重要,所谓谋定而后动。

《孙子兵法》的原话是“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谋划准备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才会有所收获。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尤其是西方管理学智慧,我认为“谋定而后动”重在战略先行。迈克尔·波特指出,战略就是选择不做什么。在我们每五年召开一次的战略会议上,我总是首先强调这一点。

人们天生喜欢尝试新事物、追求得到更多,但是逃避困难。这是人性使然,问题是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一味追求新奇或数量,包括频繁增减人员、随意上新产品,往往效果不佳,也缺乏实际意义。“谋定而后动”强调行动前要有周密的计划和考虑,因此我在组织内部反复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通盘无妙手”。真正的高手不在于偶尔出奇制胜,而在于其稳健性和全局观。我们总爱赞赏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中的智慧,觉得那是天才之举,可是在我看来那种瞬间闪耀并不是真聪明和大智慧。

历史上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为什么那么罕见?他们擅长指挥大军。比如中国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大战役,其中两场是林彪指挥的,都是高难度的战斗,在那种规模下打不打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后勤——士兵能不能吃饱、粮草能否及时送达、装备是否充足。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也容易犯贪多求全的毛病,但懂得取舍才是关键。战略的第一步,往往就是明确哪些事情不该做。

以我们自身为例。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亚洲第一,同时明确产品和品牌是核心,为此我们拒绝走捷径,选择自主研发。公司曾经推出一款很好的产品,但是后来因为政策原因必须停产,这时有投资人建议我们快速推出替代品,与原产品外观、包装一模一样,而且只需三个月。我们拒绝了这个诱惑,选择重新做研发。最终,新产品耗时一年多才问世,这个过程中有些老顾客可能已流失,短期看来这么做很不合理,但是符合我们坚持品质与创新的长期战略。

当我们全公司都坚守这个原则时,它竟激发出一股奇妙的力量: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在天猫年度回购榜上跃居首位,超越那些有七、八年甚至十年历史的品牌。这种以终为始的坚持异常艰难,也离不开深刻的洞察,因为盲目坚持也不可取。当然,深刻的洞察同样不容易获得,需要不断探索与积累。

魏然:基于刘总上面说的,能感觉到你的战略定力,但遇到股东给压力的时候怎么说服他们?

刘世超:懂得拒绝,这在合作过程中同样重要,它会赋予未来更大的主动权。

在接受投资的过程中,我曾面临两家公司的激烈竞价,其中一家出价2亿美元,另一家紧随其后出价2.5亿,第一家又直接提高到3亿。我自知这样的高价并不符合我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我提议双方以各自出价的70%成为我们的投资人,这样我不仅比原估值高,投资双方也节省了开支,实现共赢。在这样的条件下,确保投资条款对企业发展有利,就相对要容易一些。公平的投资比例是合作愉快的基础,最终两位股东欣然接受方案。我举这个例子关键是想说,我们是抵挡住了高价诱惑,才得以掌握更多主动权。

当然,对投资人的态度要非常积极,结果也要对投资人有利。目前,我们的投资人不仅从账面价值上获得了回报,有些还实现了收益翻倍甚至更多。我始终认为,要让投资人继续支持,就必须确保他们真正赚到钱,这是最直观的共赢。我们的态度或许可以有调整空间,但核心不能变,那就是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资本赋能后的价值。

郎春晖:我的观点与你不谋而合。在创新工场工作的这14年里,我见证它从筹备到如今的成长过程。作为创新工场的第一名员工,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所有投资决策流程和投资文件模板,迄今已参与90家公司的投资,目前正全力负责退出工作。因为我们已投资了35亿美金,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回收这些资金,是创新工场的重要任务。由于我深谙每位CEO的背景和历程,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在退出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不与创业者为敌。我们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这一点。在2017年之前,创新工场作为众多项目的首轮投资人,更多地是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创业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项目成功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大多数创业者能与我们携手走到终点,这让我倍感自豪。比如,在苏州的一次董事会,CEO热情地称我为“干妈”,因为他深知我们给予的巨大帮助。甚至在并购后,这位创始人还特地发来微信说我应该叫你“亲妈”。这证明真心帮助创业者,一定会收获他们的真挚回报。

魏然:郎总您与众多创业者交流过,在您看来To B和To C领域的创始人,在领导力方面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郎春晖:做To B和To C业务的人很容易区分,因为差别特别大。

做To C的人,很多都是产品主导,他们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刻,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用户,但很多时候他们的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因为To C产品推广更像是用轰炸机、大炮这样的远程武器触达用户,不太需要复杂的地面组织。

做To B的人则是渠道导向,组织能力很强,这里的渠道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内部。

有些人觉得现在To C不火了就转做To B,鉴于上述差异,我想说这并不容易。如果想转做To B的公司,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去大外企挖高管。

刘世超:最好是曾在外企工作过,并且在民营企业有至少一年半经验的人,即使这段经历包含失败也没关系,因为这样的人才反而更能感知和应对各种挑战。

郎春晖:对,有过失败经历的反而更好。

魏然:谢谢两位的真诚分享。也想请杨老师再深入分享一些内容,就是您提到西点军校强调不撒谎,不欺骗,也不容忍其他人这么做,而且西点历史上也有过舞弊和打败仗的记录,当西点军校的学生舞弊或将士打了败仗,西点是如何处理和恢复其声誉的?

杨壮:如果跟国内的军队院校比较,西点军校对应的不是国防大学,而是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是从本科生开始培养。

郎春晖:再往前追溯的话,西点和黄埔一样,国防大学对应的是以前国民党的陆军大学。

杨壮:您说得特别对,西点和黄埔也可以对照起来,都值得学习。其中,西点特别注重培养18岁青年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有明确的哲学观和人生理想,入学者需获得当地参议员推荐,竞争非常激烈。这实际是在筛选具备领导力潜质的青年。

领导力同时也是个人独特且正面品质的集合,正如我身旁两位管理者,他们在分享中各有其显著特质:刘总分享的决策智慧,是多年实践中的宝贵心得,也反映了其作为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和价值观,而郎总突出的利他精神,正如稻盛和夫所言,最高级的利己其实是利他,因为极端利己者往往在关键时刻孤立无援。在商业竞争中,也应避免将对手逼入绝境,否则自己也可能陷入困境。中国企业的众多实例,都印证了这一点。

前面也提到,西点军校入学首日就是对学员的全面考验,有十多项高强度测试,模拟极端环境,旨在筛选出能承受压力、具备坚韧品质的学员。整个过程严肃且充满挑战,意在明确告知每位学员:若无足够的准备和素质,将难以适应这里的训练。毕竟,那些从小缺乏磨砺的人,很难坚持到底。

我有学生就参与过彩排,深感震撼。它模拟了从16岁到70岁各年龄段人群被审视的过程,全程只能用英语交流。学生们虽能听懂问题,但紧张之下往往思维混乱,无法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回应。我记得有一位女同学被命令“drop your bag”,教官喊了七次,一次比一次声音大,我也在远处喊,她最终才扔掉包。显然巨大的压力让人不知所措,也反映出日常我们缺乏此类训练。当天,千人中有5%选择退出,测试之严苛可见一斑。

我带领的学员们经过一天的体验同样备受打击,他们甚至提议取消后续行程。分享感悟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认为这种“骂”有价值,一方面反思为什么在中国的环境里,国内企业和学校都不可能借鉴西点模式。大家感慨不已,深感这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更是一种精神磨砺。

在西点随后6周的综合素质训练中,又有5%的学生因各种原因离开。能继续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人,接下来4年间,学校会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包括作弊,但3次为限。这种既给机会又严明纪律的机制,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性优异。

最后补充刘总刚才谈到洞察的重要性,结合西点领导力培养的特质,我认为洞察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深入理解人性,二是敏锐捕捉趋势。如果我们能真正把握好这两点,自然能少走弯路。

刘世超:我还有一种人性发现,就是最近我见到安克创新的创始人阳萌,发现他非常坚持正道,这种独特其实很不容易,因为人的天性中还常有贪欲和追求名利的倾向,始终守住正道非常难得。

魏然:就像商学院常提倡选择时做减法,但实际上这样做的人并不多。

刘世超:看到聚光灯就想靠近,见到好房子和财富就心生向往。一个企业家能否坚守正道,本质上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郎春晖:的确,个人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选择。

魏然:由奢入俭难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如今创业者资金紧张,就得“勒紧裤腰带”加倍努力,学着强化供应链、下苦功掌握核心技能,单靠追逐流量和估值是行不通的。我们判断创业者的潜力,也常会看其在困境中的态度以及是否有长远规划。

我跟刘世超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单靠招人来改变公司基因或提升组织能力是不够的。郎春晖说招人比培训人更重要,但并非什么问题都能通过招人解决,企业还得了解自身,评估能否容纳想要的人才。

就此,我想追问刘世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怎样看待和留用有优质企业从业经历的人才,比如:很多公司在学习华为,他们在学华为的什么?

刘世超: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不招在华为工作超过五年的员工。华为无疑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是正如郎总所言,它拥有强烈的To B基因,极其注重渠道和服从性,我们身处To C行业,更强调创新和美学。而且创造力和容错率成正比,容错空间越大,创造力往往越高。相比之下,华为的容错率是比较低的,因此我推测在华为适应得比较好的员工,可能未必适合我们的环境。这里我并不是否定华为人才的能力,而是担心他们在To B领域表现出色,来了以后由于环境适应性问题很短时间便离职,这对他们和我们都不利。

郎春晖:二者的风格差异可能还和公司文化或“基因”有关。比如苹果虽是To C性质的企业,但它在某些方面与华为很相似,员工像螺丝钉一样各司其职,相比之下,谷歌则截然不同,它鼓励员工释放个性,甚至允许员工五个工作日里有一天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

刘世超:从组织机制来讲,我们组织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信任和授权,其结果是我们在两个方面和华为不谋而合:

一是内部股权自由流动,以四年前愿意降低薪酬加入我们的一位同事为例,最近我们回购了他的少部分股份,并给予50万元现金作为回报。正如杨老师刚才提到的分享精神,我们公司有近15%的员工持有股份,并且我们会回购这些股份。这意味着无论公司是否上市,这些股份都有很高的价值。这是我们与华为的一点相似之处。

二是靠创新脱颖而出。我2006年进入护肤品行业,2015年还曾担任某国产品牌的CEO。那时我发现,很多老一代护肤品的主要功能不外乎补水、保湿,抗皱成分微乎其微,配方和香精也大部分是代工生产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模式。2021年行业新规出台,要求宣传有美白、抗衰老等功效的产品,必须提供真实的人体实验数据。这对我们而言是件大好事,因为我们提前两年就已经着手布局这件事。最终,我们凭借原创与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并脱颖而出。对很多公司而言这却如同一场噩梦,因为新规的出台使其成本增加、销量下滑,最终发展难以为继。研发需要时间才能见到成效,即便2021年融资环境相比现在要好很多,投资人偏爱短期见效、盈利快速的特点仍未改变,而这恰是坚持创新企业的巨大挑战。

听众提问:我想请问杨壮老师,我和联合创始人都是陆军出身,我们坚信“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创业的艰辛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状态,但现在团队成员中有很多00后,他们宁愿只挣五千元但是开开心心,也不愿意很辛苦地挣一万元。我们作为创始人,该如何将我们在军校里习得的精神品质,比如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传递给这些年轻伙伴?毕竟他们中很多人未来可能成为公司的骨干或管理者,而我们也希望能将宝贵的财富延续。

杨壮:你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我从几个层面来回答。

首先,中国军人以强大的执行力著称,但是要避免一个误区。《没有任何借口》是一本曾经风靡一时的领导力书籍,但是后来西点军校有专家指出,该书是一本编造之作,强调的也是责任归属,并不等同于领导力,因为它可能无意中将责任推向下属,下级执行力不足往往源于上级领导力缺失。

其次,认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之后还需着手去培养。执行力不仅要求思想上认同领导的方向,更需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部队训练正是通过规范行为举止来提升执行力。我授课时就观察到,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非常积极,敢于向老师提问和挑战。他们虽然年轻,却热衷于探究事情背后的原因。西点军校强调的是不撒谎、不欺骗、不盗窃,并鼓励学员理解这些原则的重要性。一旦学员明白为何这样做,就会坚决执行,违反者将受到严厉处理。这种教育成就了西点军校强大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西点军校的课程与哈佛等顶尖学府不相上下,同时其体能训练更为严格。这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模式,无疑为培养优秀的领导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实中,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尤其是当高层决策权高度集中时,中层或基层员工如何在服从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值得深入思考。借鉴军队的领导力培养方式,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企业的领导力。

对于你提到的问题我给出的具体建议是:

如果你不是公司最高领导者,首要任务是找到一位与你行为举止相投的企业一把手作为榜样。接下来,深入研究21世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要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具体来说,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洞察的两个关键点;一是人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性变化;二是趋势,要搞清楚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是更倾向于激发个人潜能、鼓励自由发挥,还是加强约束。

一旦清晰把握了上面几点,你不仅能更有效地协助最高领导者,还能确保企业策略与年轻人的期望相符。据我了解,年轻员工尤其是20多岁的90后、00后们,他们非常在乎尊重、透明和一致性,管理者要向他们明确标准同时身体力行,而不是仅仅提出要求。

当企业真正做到这些,我相信年轻人会更愿意配合,减少冲突。这也符合“守正出奇”的原则:自身行为正直,再以此为基础寻求新变化。若自身不正,仅追求出奇制胜,是行不通的。

刘世超:我再补充一个关键点,涉及理解并实践民主集中制。什么时候采用民主方式,什么时候需要集中决策,是个重要问题。民主虽然好,但是如果滥用也会成为阻碍,与之相反,过度集中又可能导致信任缺失,削弱自主性。

通常情况是,当企业规模尚小,一般更多依赖集中决策,因为那时不迅速行动,企业就可能面临危机,民主无从谈起。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就要注重建立规矩,通过机制来约束全员,同时防止权力滥用。当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创始人尤其要学会自我制衡,不能自视为无所不能的上帝。

杨壮:这确实很重要,但也很有挑战性。很多领导者都是团队的领航者,但少有人能主动自我制衡和反思。虽然任正非先生曾提倡自我批判,但在我遇到的同龄人中,秉持这种自我反省态度的领导者并不多见。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指导他人,少有人意识到并承认自身的问题,更不要说主动寻求制衡。

一个强大的组织既需要个性与创造力,也离不开纪律与秩序。为此,我还提出了领导力五力模型,其中自驱力(企业家精神)是基石,自控力紧随其后,学习力确保持续成长,创造力推动不断突破,专注力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五力若能兼具,一个领导者几乎可以无往不胜。可惜现实是残酷的,许多企业家在自控力这一环上往往失守,这也是领导者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