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救援与收容 助受胁物种永续发展
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为拯救生存受威胁的野生植物,在野地进行野生植物救援后,将不能立即安置于原生地的个体收容于该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透过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机制,让野外受胁物种暂时躲避灭绝的命运。(农业部提供)
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为拯救生存受威胁的野生植物,在野地进行野生植物救援后,将不能立即安置于原生地的个体收容于该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透过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机制,让野外受胁物种暂时躲避灭绝的命运,并希望这些收容个体繁殖保存其遗传多样性,让这些物种持续在当地生存繁衍;这也是我国保育单位由被动的种原收集,转为进行主动救援及复育等积极行动的开端。
据了解,我国「2017台湾维管束植物红皮书名录」评定受胁等级易危(VU)以上的维管束植物将近一千种,占全部原生维管束植物的四分之一;近年执行受胁植物物种调查监测资料显示,至少有8成受胁物种的族群数量持续减少,并有多个物种的族群已消失。
野生物复育最终目的是原生地的族群能自然繁衍,维系其族群的动态平衡,透过救援收容机制可以避免落入族群重建的困境,因此当开发或灾害造成对野外植物破坏时,借由建立救援与收容机制,可缓解野生族群的压力,让该物种族群可以持续在当地生存繁衍。
生多所指出,野生动物有专法及经费支持救援行动,而野生植物常因栖地开发、环境破坏、台风暴雨侵袭、崩塌滑落、树木砍伐、农药除草剂的施用及人为采摘等因素造成无法估计的损伤,因此救援与收容是政府在保育上应有的作为。
生多所透过林业保育署的国土生态绿网计划,有机会透过串联野外活动的人们建立野生植物通报及救援机制,让这些受威胁的野生植物族群能因简单的救援行动持续于野外生长繁衍,维持其多样性是政府应有的共识。
生多所表示,野生植物的救援与动物不一样,除了人为的伤害,依据野外植物遭遇到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栖地崩塌遭掩埋或根系裸露的植物,可直接选择附近安全的地点就近栽植;若是附生植物掉落地面,先以杀菌剂浸泡处理,再种回适合的树上即可,如果受到的伤害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带回收容处理,评估是否需要切除不好的组织再栽植,或直接将尚有生长能力的部分,以组织培养的方式保存繁殖。
其中涉及落难植物通报、救援与否判断、及时救援启动、救援机制、收容场域建置、受胁植物繁殖机制研究、生育地族群补充与生态系维系等议题尚需由保育主管机关主导,再经各界研议具有效率且实用的流程。生多所从野生植物的救援与收容的研究中开启了第一步,未来更需要大家持续的关注。
生多所从黑熊的救援发想出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计划,野生物复育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需要花费较多的资源,该所植物复育团队于2022年国土生态绿色网络计划中开始进行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三年来与许多热爱植物、登山人士及听闻并认同这个想法的民众救援了182物种,其中含括20几种极危(CR)及濒危(EN)的物种,同时也进行部分濒绝物种的有性繁殖工作,每一次的救援都可有效减缓物种未来需要花费更多资源进入复育行动程序。
近年保育植物多在进行种原收集,保存未来濒绝植物消失后的希望,野生植物救援行动不需投入大量经费的,但却可能可以及时挽救一个族群,维持当地的稀有族群与该物种族群的生存力,缓解野生植物多样性丧失,保育着受胁植物族群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