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完善试错容错机制 ,护航央企风投之旅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政策,推动央企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央企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明确表示要建立以功能作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征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设置容错率等。
两部委联合发布的政策举措,不仅在激励央国企敢干,而且还鼓励央国企投资布局曾经不敢和不愿涉猎的风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提前、提早布局,其传递的信念和决心无疑令人振奋。
央企一直是市场信心和经济航向的路标,由于央企实力雄厚,市场信用评级高,与央企做交易一直被看作低风险交易。风投市场的实践佐证了央国企在这一领域同样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央企共管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已投金额313亿元,在推动科技攻关、纾解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的国内创投市场中,国资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来,国内风投市场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周期行情,疫情以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市场化风投机构面临退出渠道不畅、投资失败率高及投资泡沫化问题严重等种种问题,大量前期资金无法变现退出,导致国内风投市场进入行业寒冬。这推动一些有实力的市场化风投(VC)转寻国资合作,国企和地方平台设立的母基金和产投基金等成为许多VC、PE(私募股权投资)的LP(有限合伙人),有些甚至是单一资金提供方。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高达81.2%,成为VC市场无可争辩的中坚力量。
这次两部委为央企开拓风投市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容错机制的建立、对失败的包容度提升、完善内控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都旨在通过分解风投市场风险敏感点和关键点,来提高央企创投基金的敏感性适应能力。
当然,这些政策举措的成效有待市场验证,要真正将央企的耐心耐力,转换成风投市场的确定性支持框架,需在以下几方面未雨绸缪。
一方面,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央国企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更适合在确定性条件下追求稳定收益,对经济社会的敏感适应相对较慢,而创新创业本质上是在可能性条件下寻求确定性收益,需要市场主体拥有快速决策能力。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是组织治理扁平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面向市场的弧度,即企业的市场接触面。
这就意味着在风投市场上,提高试错容错率、提高战略损失容忍度等,只是一个方面,其本质上是要真正面向市场、具备面向对象的敏感适应能力和决断力,需要的是投资机构的风险可承载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缓释策略的应变力等。
因此,央企等如何参与创投市场,更适合在哪个环节参与,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然后在对自身有了清晰的了解和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明晰认知后,去确定央企需要什么样的试错容错机制,设定怎样的容错空间和承受怎样的战略损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央企耐心资本、长期投资和创投市场稳压器的作用。
鉴于近年来央国企参与VC、PE的实绩和自身的独特优势来看,央企或许更适合在资金端发挥其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积极作用,如可利用央企低成本的融资能力和高信用等级,以母基金等身份,成为专业VC、PE的LP,通过资金约束等发挥央企在创投市场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明确分工合作的边界感。专业分工合作是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投市场不仅需要高容错率、试错纠错机制,以及高战略损失空间,更需要责权利明确的授权授信机制、独立的抉择能力,以及清晰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等来确定各方边界。
在此需明确,基于专业分工确定的边界感,是确定容错率、试错纠错机制、量化损失容忍度等内容的关键和核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前者定义清晰。
风投、创新创业等活动中,只有确定了各方的边界感,才能了然可信可行边界;而只有能明确边界,专业投资机构才能基于边缘博弈描述创新创业的可能风险矩阵。这是将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行为从不确定性转变成可量化风险概率分布的关键和核心。
因此,央企布局创投市场,需开启开放包容的坦荡胸怀,有可为有可不为,真正将创新创业的不确定性量化成可操作的概率分布图,让“失”有价值、“得”有方法,才能探索出中国创新驱动的新模式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