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冲天”,这几城想做下一个深圳?
短短一个多月内,“低空经济”就从一个小众赛道成为网络热议的新风口。
很多时候,谈“未来产业”必是高大上,但低空经济不同,它呈现出接地气的一面——出门赶时间,不是打车而是“打飞的”到目的地;快递送货上门,开门看到的不是快递员而是无人机;开窗向外眺望,马路上车水马龙,大楼上空,载货的无人机、载人的飞行器往来络绎不绝……这是科幻电影、小说所构筑的赛博场景,也是低空经济正在打造的未来世界。
航空业正在接近那个“新能源车时刻”。若干年后,天空不仅有高空飞行的大飞机,还会有低空“飞进寻常百姓家”的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俗称“飞行汽车”)。无疑,谁能抢先布局低空经济,谁就圈占了一块交通业革命的“新大陆”。
大湾区已经先行领跑。“无人机之都”深圳意欲“再下一城”,向“低空经济第一城”进击,广州飞出了手握全球第一张eVTOL“准生证”的亿航智能,还有凭借两栖“飞行汽车”广为出圈的小鹏汇天。
而在长三角,上海、合肥、南京、杭州、芜湖等城市都跃跃欲试,加码入局。低空赛道风起云涌,谁能突围而出先夺“天空之城”的宝座?
20世纪40年代,首次将流水线引入汽车工厂的亨利·福特,作出了大胆预言,“飞行汽车迟早会出现”。遗憾的是,这个设想过于超前,百年来有过诸多让汽车飞起来的尝试,但都在几次试飞后,湮没在历史的杂物堆中。
时间来到2010年前后,人们开始依稀窥见飞行汽车的现实曙光。2009年,五位麻省理工学院(MIT)毕业生创办的Terrafugia(太力飞车),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可操作、实用的飞行汽车,简单理解,也就是一台能跑能飞、能烧汽油、还能进车库的代步工具。2012年,荷兰公司PAL-V研发的原型机成功试飞,六年后便开始接受预定,推出全球首款量产飞行汽车。
从产品设计的大众化,到生产制造进入量产阶段,飞行汽车终于摆脱科幻、猎奇的属性,进入科技公司的商业版图。近十来年,谷歌、英特尔、Uber、波音、空客、大众、吉利等巨头争相入局,豪赌一个“空中交通”的未来。
但飞行汽车的赛道,是一场远看不到终点的长跑。技术、监管、空域、基建,种种因素,都让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大众化之路走得步伐缓慢。很多时候,厂商只能带着概念图和原型车向资本和公众讲故事。
不过近年,情况开始有所变化。
“放在几年前,低空经济都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范围火起来,”方纬是国内某985高校的民航专业学者,他告诉江南智造总局,首先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应用场景大增,现在无人机领域,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另外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狂飙,也带动了三电技术的长足进步,让飞行器的电动化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三电、5G技术的成熟,就不可能有eVTOL这两年的火爆。”
对比传统的直升机和太力飞车这些初代飞行汽车,eVTOL有着成本低、噪音小、绿色环保、垂直起降不依赖跑道、多电机运作安全性更高的特点,这意味着eVTOL更像“为城市而生”——不用停机坪不用助飞跑道,在拥堵道路能直接起飞,穿行在大楼间不会给居民带来噪声污染。所以,eVTOL普遍被行业视为下一代城市交通工具。
“低空经济和大家经常讨论的通用航空不一样,低空经济的主战场在城市场景,而通用航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客运、货运的运输航空,其他都属于通用航空,包括测绘救援、农林喷洒、飞行员培训等等,所以一些城市想发展低空经济,重点放在建通用机场上,这是不正确的理解。”方纬指出,很多通用航空飞的是高空,飞机需要机场才能起飞和集散,但低空经济是1000米空域以内的飞行活动,像无人机、eVTOL不需要机场,在城区也能飞行送货和载人,“所以低空经济应该类比汽车,而不是航空航天,未来无人机、空中的士就融入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了,现在人们离不开汽车,以后人们也会离不开低空经济。”
政策已经在为低空经济的起飞“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21日,民航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空域划分为A、B、C、D、E、G、W等7类,其中,A、B、C、D、E类为管制空域,G、W类为非管制空域。实际上,G、W空域是传统通航飞机、新能源航空器、小型无人机飞行空域,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空间。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空域管制是阻碍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曾表示,几乎所有通航飞行活动都必须预先提出飞行计划申请,审批环节、程序相对复杂繁琐。“过去,我们的空域管理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国内都是管制空域意味着每一次飞行都要得到批准,现在推行的空域改革就是给低空开放松绑,飞行器报备后就能自己飞。”方纬解释道。
在空域管制松动之外,飞行汽车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灵魂”之一,也得到了政策层的“开绿灯”。
一般而言,航空器涉及公共安全,需要经受所有行业中几乎最严格、冗长的审查程序,而eVTOL作为新型航空器,则要经历更漫长的适航取证,就在欧美、日韩等国的民航部门仍在讨论探索认证标准之时,2023年10月,中国民航局已经把全球第一张全球eVTOL型号合格证发给亿航智能。按照民航规定,飞行器需要取得“适航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单机合格证),才能大规模交付和商业飞行,亿航的突破预示着国产eVTOL离商业化落地又迈进一步。
尽管有专家预测,从发展模式上看,eVTOL的大规模铺开,应先是to G/to B,再是to C。个人成为eVTOL的消费者,或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但毋庸置疑地,在技术和政策的合力推动下,未来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而且,低空经济关联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不容低估。那在低空赛道,哪些城市已然抢跑?
浏览低空经济的新闻,会发现大多都和珠三角,或者更精准地说,和深圳、广州有关,这是两座诞生出大量无人机、eVTOL明星企业的城市。
深圳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做到一家独大。以民用无人机“领头雁”大疆为龙头,深圳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在全球占比超过50%,2023年深圳全市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贡献了960亿元产值。在无人机领域高歌猛进的同时,深圳还成功招引全球知名eVTOL研发制造商Lilium落地中国总部,国产eVTOL龙头广州亿航、上海峰飞也纷纷进驻。
广州则正在载人飞行器上确立领先优势。eVTOL的研发制造离不开新材料、半导体、通信、无人机等产业的支撑,广州开发区作为广州低空经济的大本营,依托于这些产业基础,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得以在这里成功起飞。而且广州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领域的集聚力还在不断增强,联合飞机、广汽集团、牧羽天航空等知名企业相继落地。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雷敏不久前透露,目前广州开发区已集聚低空经济产业领域企业约50家,年产值/营收规模约130亿元。
珠三角城市在低空经济赛道表现瞩目,但长三角也不乏行业的佼佼者。
上海,不仅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产业龙头,还是国内低空版图的高级玩家。因为手握高端人才和商飞大本营两大“王牌”,上海坐拥“eVTOL五小龙”——峰飞、时的、御风未来、沃兰特、磐拓,其中峰飞已经进入适航取证阶段,时的创始人曾是吉利太力飞车中国区负责人,御风未来和沃兰特的创始人都来自中国商飞,担任过C919大飞机的核心技术骨干。
在无人机时代,上海的存在感偏低,而当eVTOL潮起,上海发力低空经济的决心不小。去年11月,上海发布《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其中低空经济是一大亮点,《方案》提出上海将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现实中,金山、松江、杨浦等区域已经在无人机、电动飞行器等领域发力抢滩。
纵观低空经济的区域版图,上海凭借高度的产业、创新资源聚集“领飞”长三角,周边城市亦没有落下,但低空经济产业环节众多,哪些城市能拿到“入场券”并在产业链条中找准位置?
首先,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城市,在招引主机厂上有着更强吸引力。
典型玩家有如近来雄心勃勃进军低空经济的合肥。1月23日,合肥发布《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去年10月,合肥市政府官宣与亿航智能达成低空经济战略合作,亿航将在合肥设立华东区域总部。亿航之外,时的科技、零重力等一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也已落户合肥。
霸都屡屡揽得龙头归,一方面,源于政府资本的又一次成功运作,据亿航智能官网,合肥市政府计划为亿航提供总价值为1亿美元的各项支持,包括不少于100架EH216系列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采购订单,以及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动力电池产业息息相关,合肥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形成的产业集聚,也就成为吸引低空经济企业落户的磁石。
其次,有航空制造基础的城市,也正奋力往低空赛道延伸。
这里不得不提到“安徽第二城”芜湖。2022年低空经济还属小众赛道,但当时芜湖已经瞅准机遇、发起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去年11月芜湖印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一时间还要早于深圳的《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之所以如此坚定押注低空赛道,芜湖并非一时兴起、追逐风口,而是有着长达十年的航空业修炼为功底——2013年,芜宣机场与芜湖航空产业园“落户”芜湖湾沚区,这是当地入局通用航空业的起点,到2023年底,芜湖已经形成航空材料、航电、飞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更赢得了“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的业界美誉。随着低空经济风起,有通用航空基础的芜湖便得以进一步瞄准“大型无人机之都”的定位,欲借“东风”振翅高飞。
以制造业见长的江苏城市,也在航空制造的基础上争相抢滩低空。制造业强市无锡,正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产业,在材料研制、叶片生产、盘轴加工、控制系统等领域成为重要配套生产基地,据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招标公告,无锡目前已在谋划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
临沪强县太仓,在上海资源的外溢、西工大等科研院所的带动下,已经聚集航空航天产业链规上企业超100家,逐渐打响“做航空,到太仓”的名号。年初,太仓发布发展低空经济的“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政策”后,正欲紧扣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专业无人机、航空服务业四大产业方向,在低空“扶摇直上”。
再者,适飞空域也是一种资源优势。深圳作为最有潜力冲击“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种子选手,部分原因也在于这是座“天选之城”,据深圳卫视报道,深圳具备低空资源优势,适飞空域占比达65%。
而在空域资源紧张的长三角,拥有广阔的试飞、应用空域,无疑也是打入低空赛道的一张王牌。率先起飞的合肥、芜湖,实际上也有空域资源的优势,2021年,安徽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试点省份,拿下试点意味着更多低空空域得以释放。
安徽之外,杭州建德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飞行空域、南京浦口获批江苏省唯一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无锡宜兴以丁蜀机场为据点大幅拓宽空域范围,都是这几城坐上低空经济牌桌的重要筹码。
近几个月来,在各地的发展蓝图、产业规划里,低空经济一直热度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安徽、山西、江西、江苏等省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低空经济”写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北京、山东、重庆、四川等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加速启航的同时,方纬也不无担忧:“低空经济的产业很大很长,但各个城市出的规划读下来,会发现它们几乎什么都干,每个产业环节都要涉足,这是城市入局低空经济的通病。”所以,方纬参加地方相关产业规划的评审会时,通常会提如果这个规划放到另一个城市也能适用,那就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规划方案。
此外,重制造轻应用的取向,也是地方抢滩低空经济时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沃兰特高级副总裁黄小飞此前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航空领域的补贴通常倾向于制造端,唯有深圳等少数城市对航空器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全链条给予支持和补贴。
“应用层面也有很广阔的前景,不见得非得都去搞制造,”方纬认为,类比航空业,全球生产大飞机的头部基本被波音空客垄断,但单单在国内,航空运输就有十数家航司,培训、运维环节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低空经济也是同理,现在美团、顺丰、京东等物流巨头,在无人机配送上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低空经济业态的成熟,必然会诞生应用领域的龙头。
长三角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方纬看来,强大的消费能力会支撑低空业态的成熟和普及。人们会愿意为更快捷的配送和出行支付更高的价格,低空经济自然更容易形成商业化落地和闭环,这是江浙沪抢滩低空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
但眼下,雄心勃勃想在低空起飞的城市,还是要脚踏实地,先把“脚下的路”铺好。
4G/5G、远距通信、卫星导航、辅助导航、感知、雷达等感知和通信技术,都是低空经济的基础支撑。“过去常说,要致富先修路,低空经济也是一样,没有数字新基建,也就没有飞行器高效安全的飞行。”方纬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方纬为化名)
作者 | 佳妮
编辑 |陈莹
排版 | 郭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