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山药、一块红薯背后的“产业升级经济学”
如今的农村,与我儿时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了。
全文4800字,读完约需要10分钟。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种山药、种红薯,都是一件辛苦而不赚钱的事情。
我的家乡温县,是铁棍山药的主产地,在我小的时候,种经济作物的农户还很多,只记得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去地里劳作,犁地、耙地、播种、施肥、浇水、打农药……干旱的季节为了抢水,农民之间还会干仗。
好不容易熬到丰收了,去地里收庄稼更是体力活,收完了还要清洗、存储、卖掉,这中间付出的辛苦不计其数。但一年辛苦下来,赚不了几个钱。
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农民是初级农产品的供应者,也是整个利益链条中利润率最低的那一部分,要被中间商、批发商层层压价盘剥。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常常增收不增利,丰年不丰“收”。
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了附近的乡镇工厂,家里的地要么种植可以用大型收割机收割的小麦,比较省事,或者就直接租给其他人种,甚至撂荒了。
再后来,我就去北京读大学,每年回家一两次,农村后来发生的变化,知道一点,但体会不深。不过,这两天看到的新闻,让我大吃一惊。
据大象新闻报道,家乡温县一位90后的创业者马为民,在拼多多上销售铁棍山药的店铺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万元。
开封一位初中辍学回家乡创业的年轻人王军鹏,在拼多多上一年能卖掉1亿斤红薯,被称为“红薯大王”,而且他雇的当地村民一个月收入达到了七八千元,很多村民已经不需要外出打工了。
不仅他们,四川凉山90后小伙儿方明欢,曾经是一位网瘾少年,5年前开始在拼多多上开店,销售家乡的石榴,如今一年能卖出去上百万斤的石榴。
周至县北寨村90后商户刘恒,去年在拼多多卖了200多万单猕猴桃,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今年丰收节登陆了“多多丰收馆”。
这一切,都与我儿时记忆中的“农村、农业、农民”,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90后、熟悉电商的新农人,借助全新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实现了收入的爆发性增长,从源头升级了一个产业链的作业模式,为当地人创造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1
都说“农村苦,农民难”,
到底难在哪?
提起农村,大家都会说“农村苦,农民难”,但到底难在哪儿呢?并非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我自己生在农村,小时候,课余时间经常去田地里帮父母干活,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每当城里的朋友向往去农村包几亩地过田园生活的时候,我去总会想起小时候钻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头发上撒满了花粉,又热又痒的画面,就像一种肌肉记忆。
每当城里的朋友说喜欢吃山药、玉米、红薯、大豆这些粗粮时,我却总是不合时宜地想起种这些农作物是多么累人的一件事,而且城里人买得贵,农民自己赚不到什么钱。
总结起来,我觉得至少有这么3点,对农民来说是非常难的:
一个是耕种和收获的过程非常辛苦,而且有时候眼看着要收获了,一场大风或者一场暴雨,前功尽弃。
我现在都还记得有一年秋天,家里的玉米杆子被大风刮倒一大片,我母亲和二婶在地头哭泣的场景,那种对农民来说钻心的疼,不身在其中很难体会。
就拿铁棍山药来说,城里人觉得山药汁好喝,但种山药非常辛苦。种的时候,要先挖沟,然后人需要长时间弯腰或者蹲下栽种;生长过程中,要不断浇水、施肥、除草、松土,还要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的支架撑起山药长出来的茎。
挖的时候更是苦,尤其是铁棍山药,生长的垆土地质坚硬,黏性强,需要一铲一铲、一点一点地在超过一米深的坑里把裹着泥土的山药挖出来,一铲子不小心挖断了,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收完了是卖,如果说种植是身体苦,那么卖就是心里苦,为啥这么说?
农民过去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定价权在中间商和终端手里,中间商层层压价,农民的利润率是整个环节里最低的,而且一旦哪一年种得多了,价格就会暴跌,丰收了却不能增收。
开封范家村村民郭好生就颇有怨言,他说,以前红薯销售只能通过代办找到批发商,被挑刺儿、砍价后,也未必能快速找到合适买家,所以一直发愁红薯怎么卖。
山药种植户张二兵对价格的忽高忽低深感困扰。去年他种植的二百四十亩山药被批发商一抢而空,眼见山药收购价涨到了每斤七元,今年3月张二兵一口气包下了三百亩土地,并悉数种上了山药。
结果,一到9月,面对收购价不到六元的山药市场,张二兵内心五味杂陈。“去年山药行情好导致今年人人增加山药种植面积,结果收购价反而跌了,我一下种了三百亩,利润可能都不及去年了。”
所以,对农民来说,庄稼种不好,愁;卖不掉,更愁!
第3个难点是农业必须要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升级,才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如果农民只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根据“马尔萨斯陷阱”,农民的收入在土地不增加的情况下很难增长,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是出路。
但在传统的产业模式、销售链路之下,要做到产业升级,非常困难,农民有限的收入不可能支撑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升级的资本投入。如果农民只能是单枪匹马的劳动者,不能成为产业家,那么就只能在产业链的最底端,拿到最微薄的利润率,长期下去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自然就没有了。
今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通过科技、开放、融合提升农民的收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这个方向无疑是对的,但怎么实现,需要探路者。
2
新农人,新农业,新农村:
变化悄然而至
变化在悄无声息之间发生了。
这场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个是马为民、王军鹏、方明欢这样的新农人,另一个是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
2019年,马为民偶然得知表哥在拼多多销售家禽,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在拼多多上开出了第1家山药店铺。
马为民幸运地赶上了拼多多爆发的时刻。他主营的中高端铁棍山药,在拼多多上受到诸多用户的追捧。8元一斤的山药,在“百亿补贴”一经上线就被秒光。不到三年,马为民店铺年销售额便达到五百多万元。
马为民说,扣除物流等成本后的净利润,仍远超加工生意或将山药卖给批发商。“通过直接把山药卖给消费者,我们也把利润留了下来。”
马为民冷库中的山药即将打包发出。(摄影 马斌)
也是2019年,初中辍学的王军鹏离开游戏行业回到开封,开始在拼多多上销售红薯。短短三四年时间,仅通过一件代发王军鹏每天就能卖掉10万斤红薯,当时他年仅28岁就成为当地的“红薯大王”。
销量稳定后,今年初王军鹏又一口气招了三名运营专员,开始发力自家的二十个拼多多店铺。得益于一件代发带来的规模效应,在纸箱采购、物流费用上王军鹏均积累了成本优势,这些进一步转化为拼多多店铺的经营优势。
“我们现在单个纸箱的采购成本比最初便宜了1毛钱,每单物流费也便宜了3毛钱,所以店铺直接销售红薯的优势就很明显。”及至今年7月,王军鹏拼多多店铺的红薯日销量(含一件代发)已上涨至4万单,估计今年将卖掉1亿斤红薯。
9月,开封的红薯迎来丰收季。(摄影 刘喜财、谢永宝)
远在大凉山的90后年轻人方明欢,五年前开始在拼多多上开店销售家乡的石榴,如今店铺每年销售单量高达数十万。在今年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中,四川凉山会理石榴也成为“多多丰收馆”重点推荐农货之一。
石榴成熟,方明欢每天奔走在各个果园。杜佳 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90后年轻人,遇到拼多多后,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
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产业链的经济学逻辑来分析。
一般来说,产业链经历的中间环节和周转次数越少,意味着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新农人与拼多多的合作,首先打破了传统的销售链路,去除了中间商赚差价,没有了层层盘剥,自然可以把利润的大头留下。再加上平台的种种补贴,消费者享受到了更优惠的价格,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打破了销售的地理局限,如果没有这一点,只是去掉中间商,市场的天花板也是很低的,而借助拼多多,新农人直接面对了全国大市场,销售的天花板一下子打开了。
马为民的例子就很典型。同是种山药的张二兵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局,是因为它主要销给了批发商,受控于人。相比之下,今年山药将增产四成的马为民却并不担心。因为借助拼多多,他做的是全国消费者生意,温县山药种植面积的变化,几乎很难影响线上的零售价。拼多多上购买铁棍山药的用户基数很大,始终供不应求。
而且,即便零售价出现小幅波动,马为民的利润仍能得到保障。因为以前利润都被批发商和零售商吃了,现在直接卖给消费者利润更多,再加上平台的各项补贴,农户对抗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更强了。
第三,拼多多带动了农产品商家从原料销售向产品深加工的转变,让农业逐渐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升级,这就意味着农民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产业实现了真正的提升。
就拿山药来说,如今不仅有山药初级农产品,还开发出了山药粉、山药片、山药饮品、山药小零食,如山药脆片、山药果脯、山药糯米球、山药巧克力等,适合作为休闲食品或早餐选择。甚至还有山药护肤品,利用铁棍山药的抗氧化、抗衰老等护肤功效,开发出山药面膜、山药精华液等护肤品,产业附加值越来越高。
亳州花草茶产业的案例也很典型。我在亳州调研时发现,在拼多多助力之下,亳州源头工厂加速向“固体饮料”深加工转型升级。这是一种生产工艺更复杂、技术壁垒更高、投资规模更大的新饮品类。红糖姜茶等新型固体饮料单日销量达到数十万单,深受年轻群体追捧。亳州花草茶行业仅用5年就走完了其他产业带30年的转型升级之路。
3
提升产业,提高收入:
抓住平台机会,你也可以!
在中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不仅关乎粮食的安全与稳定,还关乎大量人口的脱贫与致富。
温县铁棍山药、开封红薯、大凉山石榴、周至猕猴桃……这些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标识,它们更是通过拼多多,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直连全国消费者餐桌,销售暴涨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农人的心。
然而,这仅仅是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带、产业品牌崛起浪潮中的几朵浪花,背后是千千万万从事农业的人口,他们正迫切地期待着产业的升级、收入的提升以及作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他们需要找到可以复制的经验。
马为民等人的创富故事值得学习,他们是先行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一代农人与父辈的不同,他们敢想敢干敢拼,更关键的是,他们是网生一代,熟悉电商,抓住了拼多多带来的机会。
拼多多,长期以来对农业格外倾注心力的电商平台,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更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农业的模式。
从助力农业前端科研,到推动农产品上行,拼多多充分发挥其平台优势,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精准的活动对接以及集中的流量曝光,为供需两侧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河南省兰考县拉开了帷幕。作为电商平台代表,拼多多亮相此次丰收节主场活动,并集中展示了科技惠农、消费助农等一系列成效。
在具体的举措方面,丰收节期间拼多多上线了“多多丰收馆”,全面覆盖了蔬菜水果、水产海鲜、肉禽蛋奶、粮油米面等50万款农货商品。
温县铁棍山药入驻“多多丰收馆”
拼多多在丰收节期间还投入了10亿元补贴资金,以及20亿流量资源包,用于扶持新质农货商家,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上行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产区直连全国消费者餐桌。
此外,拼多多还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打造直播间,邀请来自不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代表走进访谈直播间,讲述当地扶贫故事,传递振兴经验,为当地优质农产品“代言”。
拼多多在丰收节期间还展示了科技助农的成果,包括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研究基金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以及科技小院农研成果的市场化对接等。
而成效,也是显著的。全国各地农货在丰收节期间均迎来销售高峰。例如,河南温县的铁棍山药、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四川凉山会理的石榴等农产品在“多多丰收馆”上热销,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销量和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
温县铁棍山药、开封红薯、大凉山石榴等农产品的销售暴涨,只是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带崛起的一个缩影。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更多的农村、农业、农人正在经历着变革。这是一场关于希望、关于梦想、关于创新的旅程,而拼多多,是这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