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恶意正涌向中国!犹太教授呼吁大举移民中国,浏览已突破百万
巴以冲突进行到现在,已有9200人死于这场战争之中了。以色列也越来越“疯狂”,甚至说出了“联合不再不具有合法性”的话,更不用说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医院、学校发起了攻击等错误行为。
现在全球各国反对以色列继续攻击的呼声非常高涨,就连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美国的国内也发生了反对以色列的活动。中东各国更是高举了多年前的那句口号“美国去死”。
就连不在以色列的犹太人都曾发声让以色列停止用犹太的名义对加沙地带发起的攻击。
加拿大有一个犹太裔的教授——加德·萨阿德,在这种情况下发布了一条言论,说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赶紧试着学习中文,把普通话和粤语都说溜了,接着就尝试到我国定居,因为这可能是对犹太人来说,在未来最安全的一个地方了。
加德·萨阿德的这条言论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且不说加德·萨阿德的想法能不能成真,就这种想法究竟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加德·萨阿德会呼吁犹太人来中国呢?
犹太这个民族是一个“聪明人”很多的民族,世界上许多政坛人物、名人、富豪、科学家等都是来自于犹太民族,比如著名的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青霉素的发现者之一钱恩;直升飞机的发明人亨利·斐纳;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还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等。
在网络上有一句夸张的话,世界上60%的财富都在犹太人的手中。虽然真实性有待考量,但犹太人确实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美国之所以不余遗力的支持以色列,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在美国的犹太人掌握了一定比例的美国经济。
不过,犹太这个民族不太擅长“感恩”,为什么这样说呢?
据称,在远古的时候,犹太民族曾经被埃及收留,但他们安定下来后,就把埃及“出卖了”,导致埃及驱逐他们,当他们来到罗马后,又被后来的罗马领导人给驱赶,最后又回到了巴勒斯坦,结果,他们打着“复国主义”的旗号,把巴勒斯坦的领土蚕食殆尽。
据说,当年德国对犹太人赶尽杀绝的原因,是德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犹太人不愿意帮助德国走出困境,反而趁机掌握了德国的一些经济,让德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而且,犹太人也进入到了德国的政治中,想要为犹太民族争取更多的权益,这才导致了德国人把33.1%的的选票给了纳粹党,造成了这场灾难。
我国和犹太人的故事也是从二战的时候开始的。
在当时,不止德国在大肆杀害犹太人,其中整个欧洲都在进行这种残忍的行为,甚至有些地方的做法比德国纳粹还要恐怖,只不过希特勒的名气更大,所以,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了德国这边。
1939年2月份,重庆的国民政府立法院的院长孙科提出了一个想法,在西南边陲划出一个小区域,作为犹太人的特区,专门安顿那些逃亡到中国的犹太难民。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实现,就夭折了。
不过,犹太难民确实漂洋过海来到了我国上海。那个时候的上海的租界被英法等国管理,但不能发签证,周围是日本的军队。
犹太民族被大肆杀害的消息传入我国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也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注意到了,就提出要给犹太难民一个安身之所。
不过这个计划执行起来是有难度的,只能是先给这些漂洋过海来的犹太难民提供临时住所和一些衣物、药品、食物等生活帮助。
经过重重商讨,以及德国、日本的介入,蒋介石最终还是把收留犹太人的计划给搁置了。
直到1939年7月份,这项计划又再度提起,比起之前,也就是明确了帮助的主要对象是没有任何国籍的犹太人,这些没有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入境、居留,但是此前的“犹太人特区”就没有被提起了。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30-40年代,来我国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超过了3万人,其中有5000人辗转去了其他地方,留下了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除了上海之外,哈尔滨也有一批犹太难民居住生活过。
从历史来看,我国人民是没有反犹主义的,换句话来说,在危难之际,我国即便也饱受战火,但仍然对犹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尽最大努力给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之地,没有将他们驱除,或是交给德国、日本。
以色列也曾经多次感谢中国在危难之时,用实际行动帮助了犹太人。两国的情谊还是存在的。这也是加德·萨阿德呼吁犹太人赶紧学中文,好移民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我国的安全系数很高,巴以冲突发生到至今为止,欧美国家、中东各国都发生了一些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活动,但我国是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的,充其量就是在网络上发声。
而且,我国是禁枪的国家,不像是美国,有事发生了就掏出枪对准他人,在反犹情绪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国外犹太人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所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加德·萨阿德才会建议犹太人都尝试着往中国来定居。
虽然,加德·萨阿德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很安全,但是,外国人想要来我国定居,不是会说普通话或是粤语就好了的,是要经过相关单位的严格审查,以及满足申请我国国籍的条件才可以的。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充分的说明了,“非我族类,其心必诛”的道理。犹太人与其找下一个安身之所,还不如停火,认真的贯彻“两国方案”,解决和巴勒斯坦人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