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连天阔,“最好名片”入画来!

秋日的巢湖,青山环绕、碧水连天,成群候鸟远道而来,时而翩跹起舞,时而栖息觅食……这里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动与静的交织之美令人陶醉。

倾全市之力,护一湖碧水。近年来,合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将巢湖打造为合肥“最好名片”,执“生态之笔”,描绘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风光秀美的栖凤洲湿地。通讯员 许晖 摄

从“捕鱼人”到“守护者”

早上6点半,肥东县长临河古镇开始苏醒。退捕渔民王仕和骑上电动自行车,沿着巢湖岸边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劝人不要捕鱼的王仕和,此前做了40多年的渔民。2020年1月1日,巢湖全面禁捕,他上交渔船渔具,开始“上岸”。

“上岸”之后怎么办?王仕和的顾虑很快得到解决: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转身当起了“护渔员”,从“靠水吃水”变为“靠水护水”。

这些年,王仕和见证了巢湖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清了,岸绿了,鸟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游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在湖边长大,对巢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作为“护渔员”,他会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巢湖、保护好湿地,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派河口湿地。通讯员 王牌 摄

从2017年起,合肥市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十八联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巢湖岸边的十八联圩湿地里,33座“生态渗滤岛”如同一颗颗绿色珍珠,错落分布。这里曾是肥东县长临渔场,当年的渔场场长李家政,如今是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变身”为湿地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这33座“生态渗滤岛”,由533口鱼塘沉积的高污染底泥堆积而成。李家政说,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考虑将鱼塘底泥就地转化,岛下用工程桩固定底泥,岛上种植水杉、乌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

如今,十八联圩湿地一、二、三期工程平均每天可以净化大约40万立方米的南淝河水,让一泓清水入巢湖。今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

十八联圩湿地。通讯员 程冰 摄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建设,匠心独运地划分为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与蓄洪区建设工程两大板块。今年8月,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进(退)洪闸工程顺利封顶,计划于本月完工。

“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缩减过去人工破圩挖堤蓄洪及退水排洪时间,三天就可以将湿地的水全部蓄满,及时削减南淝河洪水洪峰流量及分蓄巢湖洪水水量,对保卫合肥城市安澜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家政说。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这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如今,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全面建成,正在实现改善水质、蓄水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主要功能。十大湿地,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为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倾一城之力护一湖碧水

“这几年几乎闻不到蓝藻的异味。”“空气很清新,一年比一年好!”“老孟确实干得不错!”

傍晚时分,孟凡周下楼散步,听到邻居们这样说,心里默默升起一股自豪感。

今年夏天,身为蓝藻深井处理装置的运维责任人,孟凡周几乎守在巢湖边。在蓝藻防控的关键期,每天清晨6点,他就到达工作岗位,驾船沿着湖岸线仔细巡查蓝藻情况。“虽然辛苦,但只要能让巢湖的蓝藻变得少一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孟凡周说。

这几年,蓝藻磁捕船、原位深井控藻平台、打捞平台、藻水分离站等科技治藻技术设备的投入,让孟凡周这样的一线“治藻人”如虎添翼。

合肥市塘西河藻水分离港。通讯员 桑琳 摄

“就拿深井控藻平台来说,蓝藻进入深井后,在高压的作用下失去活性,就不会漂在水面上聚集产生异味了。”孟凡周说,一座深井平台每天可以处理10万立方米的藻水,处理能力比之前的蓝藻打捞平台提高了约30倍。

近年来,合肥将巢湖蓝藻防控作为巢湖综合治理重点任务,充分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全市涉水数据,构建高效协同的智能管控应用场景,实现巢湖蓝藻水华预警预报,精准掌握巢湖蓝藻变化趋势,形成“1+1+N+1”巢湖蓝藻防控智能全景驾驶舱,实现巢湖蓝藻智慧治理。

科学治藻、智慧决策。随着合肥市蓝藻防控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打捞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巢湖蓝藻防控成效显著,连续四年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明显异味,让市民持续看到变化、闻到变化。

滨湖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茂盛。通讯员 王牌 摄

在巢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科技力量成为大湖治理的重要支撑。

走进合肥市生态环境局,一个名为“水环境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大脑”映入眼帘,功能丰富的它,建立了天地空监测体系,构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研发了多用途数值模型等,不仅能通过实时监测数据监控河流水污染的变化,还能监控到蓝藻情况,为水污染治理、蓝藻防控等提供了有力决策支持。

水环境治理离不开有效的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截至2023年底,合肥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9座,总处理规模343.2万吨/日,比10年前增加184.2万吨/日;巢湖流域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

近年来,合肥系统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目前,巢湖平均水质稳定在IV类。2023年上半年,巢湖平均水质达到Ⅲ类,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河流水质方面,2023年,巢湖流域8条主要入湖河流均达到Ⅲ类及以上,其中南淝河水质首次达到Ⅲ类。今年1~9月,南淝河水质稳定在Ⅲ类。

鸟儿用翅膀投下“赞成票”

金秋时节,十八联圩湿地内,水清岸绿、候鸟蹁跹、稻谷飘香……一幅自然和谐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李家政高兴地告诉记者,湿地的鸟儿越来越多。

2023年,十八联圩湿地共记录到鸟类190种,相比于湿地建成前增加了12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更是从1种增加到了4种,包括黄胸鹀、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和青头潜鸭,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明显。

巢湖岸边,黑脸琵鹭休憩觅食。通讯员 徐蕾 摄

而鸟儿的曼妙身姿,也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追鸟”的摄影师。

9月至11月,巢湖湿地迎来候鸟迁徙季。一大早,巢湖湿地鸟类生态摄影师夏家振带上三脚架、长焦“大炮筒”,又出发了。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包河区巢湖边的牛角大圩,为那里的野生鸟类拍“大片”。

一年365天,他不是在拍鸟,就是在拍鸟的路上。“追鸟”十年来,巢湖出现过的鸟类,夏家振几乎都拍到过,其中不乏有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

巢湖岸边,东方白鹳在休憩觅食。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摄

让夏家振欣喜的是,“追鸟”这十年来,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出现在他的镜头之中,这也意味着巢湖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

今年以来,巢湖生物资源调查发现环巢湖新记录鸟类12种,分别是彩鹮、紫背苇鳽、三趾滨鹬、绿眉鸭、斑胁田鸡、大鵟、北棕腹鹰鹃、橙腹叶鹎、白腹毛脚燕、牛头伯劳、锡嘴雀、日本灰头鹀。截至目前,巢湖生物资源鸟类组共记录到鸟类323种,其中环巢湖新记录38种,合肥市新记录17种,安徽省新记录7种。

八百里巢湖风光无限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周末一早,骑行爱好者汪涛骑上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环巢湖“Cityride”。

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坐小火车,去六家畈民宿感受“诗和远方”,再到长临河古镇品味地道肥东美食,最后去姥山岛体验合肥“小三亚”……

巢湖槐林湿地,白鹭云集。通讯员 王华光 摄

“这几年,巢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环巢湖骑行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汪涛说,骑行在路上,看着沿途的巢湖美景,能够让自己忘却烦恼。

巢湖这颗浩渺的明珠,也以它的美丽、富饶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今年国庆假期,长临河古镇迎来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再一次刷新了假期来古镇旅游的纪录。居民王娟娟笑称,现在这么多人来,自己可以放手在家乡干一番事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巢湖南岸庐江县白山镇境内的湖岸沿线,游人如织。通讯员 巢志斌 摄

如今,八百里巢湖风光无限,环巢湖旅游蓬勃发展,湖边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王仕和的邻居们纷纷开起了小饭馆、农家乐,还有一些村民去附近的民宿上班。

“看着巢湖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如今,王仕和一家搬到崭新的安置小区,孩子们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很幸福。“我这个工作每天还能看到巢湖美景,真是划算!”他笑着说。

巢湖岸边,阳光明媚,不少游客在岸上草原搭起了帐篷,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赏大湖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静谧和诗意。

(合肥日报记者 代敏)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编审:李柳 二审:刘坤 审核:陈宏云 张建新

►邮箱:wxxffd@163.com

看完别急着走哦~

给小编ZAN一个!

~欢迎留言~

主管单位: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肥东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