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丨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的重要源头是形式主义和趋利性检查

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出台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营商环境改善。

检视被频频曝光的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现象,可以发现以下特点:行政检查部门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随意检查、检查频次过多;检查内容不透明、过程不规范、检查结果处置随意;检查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开展无效检查。如此等等。

本次国常会强调,要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合理设置频度,妥善把握力度,着力提升精准度,努力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明确行政检查主体,清理公布行政检查事项,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并要求把规范行政检查作为明年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

涉企行政检查的初衷是通过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规范和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如果偏离初衷,不但不能发挥行政检查应有的作用,还会滋生和扩大负面影响,形成对经济良性运行的阻滞。

如果一些地方及其行政部门初衷不明确,或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意采取各种手段严重偏离初衷,今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防治相关乱象就失去了基础指导方针。这就是强调初衷的重要所在。

一些地方及其行政部门偏离初衷的“内在动力”,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形式主义驱动,二是趋利性加剧使然。

形式主义是涉企行政检查过于频繁、力度过大、多头检查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形式主义的驱动下,“一刀切”、层层加码很难避免,也就会滋生出一级做给一级看、只求表面文章好看、不顾实际效果的现象,“过度留痕”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不求有功,但起码做到无过也是很多行政执法部门秉承的“原则”。

“趋利性”是产生行政检查乱作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财政部数据表明,今年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累计实现37088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1月份非税收入为28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4%。这中间有各级政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的因素,但涉企行政检查等罚没收入增长也值得关注。

应该看到,一些地方及其行政部门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是有趋利性检查因素的,并且还是加剧因素。

日前,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其中强调,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合理设置频度,妥善把握力度,着力提升精准度,努力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时,要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源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些涉企检查行为背离了初衷,在形式主义和趋利性的共同驱动下产生诸多乱象,因此,治理“源头”方是治本之策。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