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曝「囤积症」1大触发关键!推用「3箱法则」整理东西

▲医师指出,「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囤积症的触发关键。(图/免费图库Freepik提供)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不少人家中堆积着「以后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柜里总是有一叠叠尘封已久不会再穿的衣服。医师指出,这些囤积现象看似常见,但如果情况逐渐加重到影响到日常生活,这可能就是患上「囤积症」的警讯,从心理层面来看,「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触发的关键,如失去至亲、创伤经验,甚至是在长者身上,可能是认知功能退化的表现。

心身医学诊所医师周呈叡指出,囤积症的成因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就能造成,囤积症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触发囤积行为的关键点,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亲后,会开始执着地保存对方的遗物,透过实体物品来维持与逝者的连结关系。

此外,创伤经验也同样可能诱发囤积症的养成,例如「曾经历过经济低潮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开始过度囤积物品,借此来降低对未知的担忧;另外对于长者来说,囤积症可能是认知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因为难以辨识物品是否还有保留的价值,决策能力退化难以下决定丢弃,因此持续堆积物品在家中,影响生活甚至于影响家人。

囤积症对生活的影响往往超出正常想像,严重不仅将影响个人生活品质,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若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积症,第一步可以先从自我改善开始。周呈叡建议,可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进行,例如每天固定拨出10到15分钟进行整理,从最不具情感连结的物品下手,例如过期的传单或报纸。

整理东西时也可使用「三箱法则」,准备「保留」、「捐赠」、「丢弃」三个箱子来分类物品,对于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忆,适时放手实体物品。同时开始建立「一进一出」的习惯原则,在购入新物品时,就处理掉一件旧物品,这样就能避免物品持续囤积。

若上述提到的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周呈叡建议,可进一步寻求心理专业的协助,心理师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探索并改变对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时也会采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协助患者逐步面对丢弃物品时的焦虑感,进而达到症状缓解,而对于严重囤积症的患者来说,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等口服抗忧郁抗焦虑药物,也可以逐步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