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起评:当盲盒遇见三星堆,文创出圈、文物圈粉
前不久,三星堆博物馆又“上新”了。这次推出的“川蜀小堆”盲盒,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有机融合了茶文化、变脸、蜀绣等川蜀元素。既保留了文物特色,又搭上了潮流快车,兼具呆萌可爱的形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巧妙的推广传播,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文创盲盒,让盲盒正起来。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盲盒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有的是涉嫌虚假宣传,借机清尾货;有的是商家过度营销,让消费者易中套“上瘾”;有的甚至违规运送活体宠物,有违公序良俗……此次,盲盒终于借三星堆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给自己正了正名。毕竟,盲盒之“盲”,只是内容上的不确定,不能是“盲目”,更不能是“盲区”。只有质量过关、创新用心的盲盒,才能走得长远。
文创盲盒,也让文化活起来。当历史长河中的文物遇上了时髦潮流的盲盒,历史与现代擦出了文化的火花。文物加持的历史厚度、切中潮流的盲盒概念、风格独特的地域味道……文物和历史随着盲盒走入大众视野,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开盲盒中体验的未知惊喜和乐趣,让消费者不仅与盲盒产品,更与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产生联结,并在这种联结中体验获得感。
其实,以盲盒形式推广文物和历史,早已不是第一次。三星堆博物馆之前也推出过其他主题的盲盒,比如祈福神官盲盒,选取圆头金面、铜鸟等极具代表性的三星堆文物形象,萌趣十足;河南博物院开发了考古盲盒,消费者可以用附带的迷你钻探工具,在洛阳北邙山土壤中挖掘,“出土”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等“失传的宝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盲盒叫“青铜小分队”,以馆藏精品文物日己觥为原型,运用现代雕塑手法创新表现……兼具地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创造性转化,能激起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文物、博物馆以及传统文化的兴趣,完成了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博物馆文创频频上新、出圈,只是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侧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中,“文博文创”被列入“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另据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2019年博物馆文创产品在某网络平台成交规模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3倍。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文化消费的模式也在随之创新。传统博物馆“进门看、看完走”的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丰富的“线下参观、线上购买”,馆内馆外打通、线上线下互动。政策引领与博物馆自我转型,共同助推了我国博物馆文创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也进一步促进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当然,传承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还不仅仅是文创。从《清明上河图》4D球幕影像在国家博物馆上演,到网友可以用手机小程序足不出户“云游敦煌”;从《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在各大平台热播,到舞蹈《唐宫夜宴》刷屏社交平台……在时光里沉淀的文物和文物背后的丰厚历史底蕴,一次次闯进大众视野,点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点亮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创出圈、文物圈粉,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能让文化入脑入心,更好地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文物活起来的美妙,貌似偶然,实则必然。在精彩纷呈的成果背后,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守护、传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开拓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