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深情挽留,卻是致命警訊?心理師揭「語言中的殺機」:不要只聽我愛你
图/pixabay
文/咨商心理师林萃芬
「我这么喜欢你,你怎么可以不喜欢我?」「如果你敢离开我,就让你的家人好看。」这些话语乍听像情绪勒索,但其实潜藏极高的危险讯号。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从说话洞察人心》(时报出版)一书中,揭露爱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致命杀机。从追求不成、性爱拒绝、到分手挽回不成,暴力与伤害往往在语言中早已现形。
林萃芬指出,爱情的第一个危险阶段,常在「示爱」过程中浮现。若追求者本身是「内心自卑、外表强悍」的人格特质,一旦被拒绝,内心的挫折感便可能迅速转化为怒火与攻击。许多情杀案件,就是在这样的情绪转变中爆发。对方守在门口、尾随下课,甚至准备好凶器,当场动手。
第二种高风险情境,是性被拒绝时。加害者可能藉拍照、聚会等借口邀约,再设法灌醉、下药,让受害者失去行动能力。曾发生在台北知名草原的分尸案,凶手热爱制作动物标本,最后竟将受害者的胸部泡在福马林中「收藏」。这类人格通常冷血镇定,对血腥画面不但无所畏惧,甚至产生快感。
还有一类加害者属于孤僻妄想型,他们社交退缩,却在内心建构出与他人亲密互动的虚幻剧情。一名学生因长期默默跟踪班上女同学,错误诠释她的微笑为「对自己有好感」,在无法接受现实拒绝后,竟想让对方「暂时失去意识」来「聊天」,最终酿成惊动警方的危机。
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的陌生人也可能成为潜在杀手。某毕业生准备返乡之际,遭到邻居突袭。对方在遭拒给联络方式后,竟擅自拨打她手机,再持刀行凶。事后,还编造自己被绑架的剧情,传讯母亲自导自演,显示其完全丧失现实感。
暴力嫉妒也常引爆关系中的极端危机。某女生因远距恋爱遭男友怀疑劈腿,返家满身瘀伤与烫伤,却因对方「知道父母住哪」而不敢分手。对方甚至登门恐吓:「如果妳离开我,就放火烧妳们宿舍。」后来更逼她剁下自己的小指证明爱情。
林萃芬提醒,这些「分手挽回不成」的语言中,往往藏着毁容、伤害甚至杀人的动机:「离开我,你再也得不到幸福」、「我要让你的孩子没有妈妈」等语句,都是典型的危险预警。
不仅如此,有些人在离婚过程中也可能失控。曾有父亲在离婚谈判中杀害孩子再自杀,只因无法接受「别人照顾我小孩」的念头。还有情人因找不到前伴侣,转而杀害对方朋友,仅因怀疑「他们把她藏起来」。
最可怕的是,这些加害者未必胆大,相反地,他们通常只会对「能掌控的人」施暴,当感受到对方惧怕、服从时,更会强化他们的控制欲。他们利用受害者的恐惧,达到威胁、操纵的目的;一旦无法掌控,就选择毁灭。
林萃芬最后呼吁,我们不能再轻忽语言中的警讯。那些看似情绪化、戏剧性的言词,可能正是悲剧的开端。若能及早听懂这些话语的潜在杀机,或许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发生。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对方说「我爱你」,而是你在这段关系中能否放心、不被威胁地做自己。
本文节录:【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