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县重现养鸭场 复刻逃冬饭

宜兰县政府示范早年鸭农就地落脚,临时搭建的简易「茅草寮」。(胡健森摄)

随着时代变迁及饲养技术的演进,早年台湾一些独特的饲养文化已不复见,甚至连听都没听过,以「赶鸭逃冬」为例,这种台湾早期农业时代因应物资缺乏发展出的养鸭模式,如今早已消失无踪,宜兰县政府今年所举办的「2020鸭乡鸭香活动」特别以「赶鸭逃冬」为主题,复刻早年有如逐水草而居的养鸭场景,并邀请大家一同品尝「逃冬饭」,感受早年养鸭人家的朴实生活

宜兰县政府农业处表示,台湾早期农业时代,养鸭农在物资极度缺乏所发展出的鸭子饲养模式,鸭农在稻田完成收割后,将鸭群赶入田中啄食掉落的稻穗,因南部的稻谷比较早熟,鸭农便将饲养的鸭群由南一路赶到北,大约经历了3个月的时间后,鸭子已经长大成熟可以出售,而这也是台湾俚语「今年要有好年冬,就要叫有鸭」的最佳写照。

今年县政府辅导宜兰县养鸭生产合作社举办「2020鸭乡鸭香活动」,特别选定「赶鸭逃冬」为活动主题,除了仔细介绍早年刻苦地养鸭过程,也邀请大家一起品尝鸭农只求方便携带、能温饱就好的「逃冬饭」。

所谓的「逃冬饭」内容相当简单,就是白米饭姜片菜脯花瓜,以及如果在路边见到,就近采摘临时用来加菜的「过猫」,连盛装的容器都是以野姜花叶替代;鸭农在吃了大约3个月的克难饭,并将鸭子顺利出售后,才可能回到家,与家人一起吃顿丰盛的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