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苏三味药
说到紫苏,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吃鱼、虾、蟹、田螺等水产品时,常会佐以适量的新鲜紫苏,不但芳香去腥,还有提高食欲,解毒作用。
紫苏是唇形科紫苏属的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属于药食同源植物,茎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叶阔卵形或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无毛;花萼钟形;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
一株紫苏三味药说的是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均可入药,并收载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来源于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亦有所不同(见表1)。
表1《中国药典》中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
饮片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紫苏叶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5~10g
紫苏梗
辛,温。归肺、脾经。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5~10g
紫苏子
辛,温。归肺经。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3~10g
【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
记载紫苏叶“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本草备要》
“紫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治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
《本草正义》
“紫苏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
【效用分析】
解表散寒:能够发汗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表证,如鼻塞、流鼻涕、咳嗽、气喘等。
行气和胃:能够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可以用于脾胃气滞的病症,如胸闷、呕吐等。
安胎:能行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解鱼蟹毒:紫苏叶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主要方剂】
参苏饮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组成: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前胡 茯苓 各三分 (6g) 枳壳 桔梗 木香 陈皮 炙甘草 各半两 (4g)
用法:加生姜七片,大枣一个,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香苏散
出处:《和局方剂》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组成:香附子 紫苏叶 各四两 (120g) 炙甘草 一两 (30g) 陈皮二两 (60g)
用法:煮散剂,每服9g,热服,不拘时候;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组成:苏叶 (9g) 半夏 (9g) 茯苓 (9g) 前胡 (9g) 苦桔梗 (6g) 枳壳 (6g) 甘草 (3g) 生姜 (3片) 大枣 (3枚) 杏仁 (9g) 橘皮 (6g) (原书未着用量)
用法:水煎温服。
藿香正气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 (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 (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 (90g) 炙甘草,二两半 (75g)
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半夏厚朴汤
出处:《金匮要略》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成:半夏一升 (12g) 厚朴三两 (9g) 茯苓四两 (12g) 生姜五两 (15g) 苏叶二两 (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中药
【本草摘要】
紫苏梗始载于《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宝庆本草折衷》
“止霍乱转筋,破瘢痞结气,治四肢挛急。”
《本草蒙筌》
“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药品化义》
“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肿满。”
《本草通玄》
“能行气安胎。”
《明医指掌》
“利周身,气滞最好。”
《本草崇原》
“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得配本草》
“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效用分析】
理气宽中、止痛: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梗有行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因气滞引起的胸闷、腹泻、腹痛等症状。
安胎:治孕妇胎气不和,可用于缓解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状。
【主要方剂】
五汁一枝煎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清润心包,濡血增液。
主治:治心包邪热郁蒸,心血亏虚,血虚生烦,躁扰不安,或愦愦无奈,心中不舒,间吐粘涎,呻吟错语,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组成:鲜生地黄汁40毫升,鲜茅根汁、鲜生藕汁、鲜竹沥汁各20毫升,鲜生姜汁2滴,紫苏梗6克
用法:先煎紫苏梗去滓,入五汁,隔水炖温服。
安胎利水汤
出处:《镐京年指医方》
功效:行气利水,健脾安胎。
主治:主气滞水停,妊娠水肿
组成:人参4.5克,生白术4.5克,大腹皮9克,砂仁未(冲)1.8克,茯苓皮9克,紫苏梗6克,天仙藤9克,冬葵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苏橘汤
出处:《圣济总录》
功效主治: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
组成: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
用法: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中药
【本草摘要】
《名医别录》
能够发汗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表证,如鼻塞、流鼻涕、咳嗽、气喘等。“主下气,除寒温中。”能够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可以用于脾胃气滞的病症,如胸闷、呕吐等。
《本经逢原》
“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药性论》
“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
《日华子本草》
“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 膈,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本草衍义》
“治肺气喘急。”
【效用分析】
降气化痰
能够缓解痰多、咳嗽等症状,适用于治疗因痰湿阻滞引起的咳嗽气喘。
止咳平喘
对于咳嗽、气喘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尤其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润肠通便
含有丰富的油脂,能够润滑肠道,促进排便,适用于治疗肠燥便秘。
【主要方剂】
苏子降气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降气祛痰,平喘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咳喘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 (各75g) 川当归去芦,两半 (45g) 甘草爁,二两 (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 (各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 (45g)
用法:为细末,每服二大钱 (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定喘汤
出处:《摄生众妙方》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蕴肺之哮喘。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 (9g) 麻黄三钱 (9g) 苏子二钱 (6g) 甘草一钱 (3g) 款冬花三钱 (9g) 杏仁去皮、尖,一钱五分 (4.5g) 桑白皮蜜炙,三钱 (9g) 黄芩微炒,一钱五分 (4.5g) 法制半夏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三钱 (9g)
用法:上药用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子养亲汤
出处:《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组成:紫苏子 (9g) 白芥子 (9g) 莱菔子 (9g) (原书末着剂量)
用法:三药微炒,捣碎,布包微煮,频服。
审稿专家: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莫国栋
作者: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管中药师 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