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空计划崛起拼全球经济贡献10% 资源有限模式提供南方国家新典范

▲在资源有限下,印度发展太空计划的模式替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典范。(图/翻摄ISRO印度太空研究组织)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印度在去年成为第四个成功登月的国家,成功执行Aditya L-1任务。凭借着创下第一个登上月球南极的纪录,印度在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重要力量,也展现了在太空工业中与美国和俄罗斯抗衡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虽然希冀在多项外太空任务中缔造辉煌成就,对太空研究与探索作出重大贡献与典范,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受限的成本与资源中继续发展太空计划,已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之一,以火星任务(Mangalyaan)与月球任务(Chandrayaan-3)为例,前者耗资约7400万美元,后者约7500万美元,这些预算仅为俄罗斯与美国太空机构支出的零头,也令全球专家感到惊讶。

综合印度官方与研究机构的讯息,由于1970年代的国际贸易限制,印度科学家遂开始透过本土技术取代昂贵的进口设备,培养出具有成本效益的自主技术文化的同时,也透过许多视觉与口述记录展现印度在预算紧缩与小型团队条件下,灵活运用资源完成项目的坚韧精神,长期下来,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每当遭遇财务瓶颈时,也自然会将其视为转化成创新与进步的契机。

虽然资源有限,但印度对于太空探索计划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相反地,印度政府近期宣布了将拨款27亿美元支持多项新计划,包括进一步探索月球任务、金星探测计划、建设太空站与可重复使用的大型卫星运载火箭。另外,为了在2040年前完成印度第一个载人登月计划,政府也批准开发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预计2032年前完工,由此也可佐证印度政府持续扩展太空探索的蓝图与野心。

根据印度规划的载人太空计划「Gaganyaan」,预计在2026年让第一位印度太空人升空,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太空领域的领导地位。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主席S. Somanath表示,ISRO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将印度在全球太空经济中的贡献从目前的2%提升到至少有10%。

在印度太空研究组织(ISRO)发展项目的范畴与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印度也开始采取携手私营企业的方式,与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司合作,例如,设计与制造卫星、运载火箭、推进系统和太空通信技术。据统计,目前约有300家太空相关新创公司活跃于市场,其中许多具有全球竞争潜力,光是在2024年公私营一起合作的几个月内,印度太空领域便吸引了超过100亿卢比的投资。

为此,财政部长Nirmala Sitharaman今年也宣布设立100亿卢比的太空经济风险投资基金,为该领域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源,促进创新与扩展,印度的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到2033年,将从目前的84亿美元增长至440亿美元。

有观察家认为,印度正在稳健且持续地推进太空探索旅程,从大量资金透过政府预算与公私合作计划来看,可以发现两种价值,值得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行星探索时不必过度依赖外国援助参考,其一是将目标视为自主成长与自我挑战的机会,促进本土研发,经过时间的验证后展现出成功与效能;其二是印度的典范替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模式,亦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启动太空计划,并逐步发展自主技术与专业能力。

例如,印度遥感研究所(IIRS)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太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CSSTEAP)已成为分享专业知识的平台。此外,印度还在越南建设大型设施,为东南亚地区提供可靠的遥感服务,并透过联合国的联合太空奈米卫星组装与培训计划(Unispace Nanosatellites Assembly andTraining,UNNATI),培育全球太空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