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 从最初到最美 打卡苏州河畔的“第一加油站”

小新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穿越岁月尘烟,印刻国家记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央视网联合14家中央企业共同制作的首部国资央企系列AI微短剧《印记》于10月1日正式上线,在“国资小新”、央视网等平台持续播出,讲述央企建设者们闪烁智慧、彰显担当、浸透血汗的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十三篇,《印记 | 从最初到最美 打卡苏州河畔的“第一加油站”》。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梦想,见证着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中国石化第一加油站,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地方。

1948年10月,四川路桥堍加油站在上海苏州河畔诞生,打破了外资石油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1953年10月,中国石油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也就是如今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分公司的前身。当时它拥有7座全资加油站,之后在为加油站命名排序时,将四川路桥堍加油站命名为:第一加油站。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加油站普遍采用传统的人工加油模式,即使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也难以迅速应对大量车辆的加油需求。同时,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国际环境,进口的电动加油机数量稀少,进一步加剧了加油站的拥堵现象,使得来加油的汽车常常排起长龙。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激发了石油人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商业办工业、大搞技术革新和推进机械化的号召,切实解决国内加油站设备短缺、依靠进口的问题,在无图纸、无工程师、加工设备短缺的情况下,中国第一台“灯塔牌”电动计数加油机在杨树浦储油所研制成功。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加油设备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也预示着我国石油零售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84年,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企业改革”活动。在此背景下,上海石油公司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加油站工作守则》(简称“100条”),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印发的加油站管理制度。它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为第一加油站以及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运营树立了典范。

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一加油站也逐渐壮大。2020年,第一加油站华丽转身,以“折扇造型”和“玻璃幕墙”的新面貌融入苏州河滨公共景观带,实现了从商业建筑向城市建筑转型,并成功入选中国石化第二批红色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现了石油工业文明的红色发展历程。如今的第一加油站已化身为苏州河畔一座集加油、休闲、赏景于一体的“人·车·生活”驿站,成为美好生活的打卡地。

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如今的现代化站点,第一加油站经历了数次扩建与改造,每一次变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这座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梦想与奋斗的加油站,见证了新中国从战火中崛起到走向繁荣的每一步。它的存在,是历史的丰碑,更是中国石化精神的传承。

作为中国石化的标志性站点,第一加油站不仅肩负着能源供应的重要使命,更是一个传递温暖、连接人心的平台。2021年,第一加油站入选上海石油首批“爱心驿站”。在便利店后门长廊设置了餐饮、休闲、便民服务等功能区,为附近环卫工人、快递员、交警、城管执法员等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休憩、饭菜加热、应急包扎、手机充电等服务,以其独特的温情与关怀,传递着中国石化的温度,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石化将继续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矢志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艰苦创业铸就伟业根基,以实干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

———— / END / ————

责任编辑丨 杨致刚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