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殺手/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 死亡率達36%

骨松是年长者的隐形杀手。图/怡仁医院提供

骨质疏松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仅次于冠状动脉心脏病。预估2050年时,有50%以上髋部骨折会发生在亚洲,目前台湾骨折发生率为全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髋部骨折,后续可能导致病人卧床、行动受限、肌力萎缩,甚至引起反复感染相关并发症,死亡率极高,骨松可谓是年长者的隐形杀手。根据统计,65岁以上长者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达14%到36%。

人体骨骼肌肉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当出现腰酸、背痛、关节痛等症状时,骨质疏松可能已悄悄上身。骨质含量(骨本)是未来年长骨折风险的关键,一般人骨质密度在20至30岁会达到高峰,35岁后便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经妇女骨质密度流失速度会更快。

如果骨本不足,仍有机会可以弥补到接近正常水准。年轻时,应注重「饮食」与「规律运动习惯」,可建立较佳的骨密度,降低未来十年骨折风险。饮食以「均衡」为基础,运动可从事如水中行走、自由车等「阻力运动」和「肌力训练」,能增加骨质生成,加上适当日晒帮助身体产生维生素D,强化肠道对钙的吸收,加速骨骼再造。

骨质疏松可视为一种慢性病来维护保养及预防,并尽可能减低风险、长期共存。「高风险族群」包括年长者、停经后妇女、卵巢切除或提前更年期的女性,或体重过轻、曾经骨折、服用高骨松风险药物如类固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慢性肠胃道疾病、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等,可考虑接受骨密度检查,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已经罹患骨质疏松症者」应定期每半年到一年接受骨密度检查追踪,且应在饮食与运动、西医治疗上妥适的配合,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降低骨折及后续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