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式微 台文创拉警报
长期观察投入两岸文创发展的学界与工作者,目前普遍浮现一种忧虑,在台湾当下正向大陆输出社区营造理念与手法的同时,我们的文创优势正在快速消逝,在可预见的未来,已找不到足堪自豪的创新与实践典范。更让人泄气的是,文化施政缺乏目标,人才资源的流失,都让这种危机日益浮现。
台湾别再放牛吃草
日前《远见》杂志做过一次专题报导〈台湾文创西进筑梦1000个小镇〉,汇整多位社造舵手在大陆活跃并受重用的热况,包括建筑师刘国沧、桃米社区董事长廖嘉展、「天空的院子」创办人何培钧等,在大陆的行程可说马不停蹄。乍看之下,台湾文创显得很光彩,但包括何培钧、廖嘉展在内,多位文创专家近期屡屡在公开场合中提出警告:台湾政府对文创如果不加把劲,不做整体的策略与规画,还是一副「放牛吃草」的姿态,大陆不只会迎头赶上,还会后来居上。
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李登辉祭出「戒急用忍」之后就开始浮现,但民进党基于政治利益操作拒中媚日、炒作民粹,更让危机加速恶化。台湾累积数十年的文创成果,包括流行音乐、偶像剧、故宫衍生性产品、设计服务等,原本就要倚靠大陆作为市场腹地,但戒急用忍以及拒中,导致台湾创意与经验不断输出彼岸,省市官员络绎前来取经,但大陆的资源却无法相对回馈给台湾这块土地,即使台湾人再有能耐,也有力气用尽的一天。
现在这一天已经到来,从流行音乐、设计服务到文化资源开发运用,大陆全面提升,走进兵马俑等博物馆,偌大的文创摊位吸引民众掏出荷包。在此一庞大经济体系中,台湾文创业者原本可扮演合伙人,如今沦为个体户打工族。
原本社区营造被当成台湾文创的集大成,统整了文化资源活化、设计服务、资通讯科技应用、精致农业、文化旅游等创意结晶,但大陆仅花10年时间,就掌握诀窍,从福建嵩口废墟再生、湖南常德桃花源的「食宿学文」、南京江宁区观音殿小村改造、浙江玉环内马道村水街改造,乃至四川成都明月村、海南火山荔枝村等,大陆地方领导展现魄力,中央与地方振兴文创目标一致,如同何培钧、廖嘉展所言,大陆的进步是由点而面的迅速扩散,心无悬念地推动国家进步。
反观我们台湾,文创产业是陈水扁执政时大举发动,5大文创园区也是在陈水扁任内确立营运规画,但民进党为了斗争国民党与马英九,不惜配合台北市长柯文哲抹黑松烟,连带把文创污名化。现在的文化部另辟蹊径,不再谈文创产业而是改称文化经济,原本空总所在地要做广义的文创园区,现在改为「文化实验」基地,施政倒退回所谓的「文化福利模式」,文化资源变成补贴绑桩,当欧陆普遍检讨补贴政策时,台湾却开倒车,虚掷全民纳税钱。
优势迟早消逝无踪
台湾文创发展至今,包括陈郁秀、陈其南等历任部长,都曾制订出清晰愿景,从社区营造迈向地方文化产业化并带动观光,或以地方文化馆作为区域文化再生活络据点等等。按照原本蓝图,此时台湾文化施政应已上升到陈郁秀所说的「国土规画」,透过创意生活美学,进行台湾城乡地景地貌、人文环境的脱胎换骨。
但如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几个案例可供说嘴而已,这样下去,台湾迟早变成「白头宫女话天宝旧事」,而原本自豪的文创优势,也注定消逝无踪。